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张立文:《正德配天:先秦儒家君道观研究》序

日期:2022-01-27

宋立林 | 礼尚往来:中国人的交际礼仪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具有相通性。我们每个人都需...

日期:2022-01-26

张凝:追本溯源论儒商之根本特质(下)

随着新一轮国潮思想的兴起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有很多人开始讲朱子和阳明学,尤其是因为日本部分成功企业家对阳明学的推崇,阳明学成为儒商思潮的重要分支。

日期:2022-01-24

董恩林:论儒学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儒家学说代表和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原初以来逐渐形成的主流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之学、国家之教,不仅仅是孔、孟个人的理论,也不单纯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一派的思想,更不只是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政治意...

日期:2022-01-21

干春松:天、天命、天道: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理性”和“信仰”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早期中国思想中的“天”概念有很多的讨论,同时,新近出土文献又增进了对于诸如“天”与“天命”这些关键术语的理解。本文首先聚焦于传世文献中“天”“天命”与“天道”的分析,追溯并澄清早...

日期:2022-01-20

张凝:追本溯源论儒商之根本特质(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儒商”伴随着“国风”,成为当前时代潮流的一部分。

日期:2022-01-20

楼宇烈:格致与科学

2021年12月25日,“纪念梁启超先生清华《君子》演讲107周年名家讲座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园里读经典”活动总顾问楼宇烈先生莅临现场,进行《格致与科学》的主题讲座。

日期:2022-01-19

宋立林:孟子性善论的五重层次

日期:2022-01-19

丁鼎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礼记》是一部非常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

日期:2022-01-17

胡亚军:《论语》中的诚信观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诚”和“信”二字在《论语》中共出现40次,《论语》中的“诚”和“信”二字含义有所区别。

日期:2022-01-17

司聃:不私,而天下自公

2022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题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不私,而天下自公。’我们党没有...

日期:2022-01-17

宋静:“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从艺术起源看,诗、乐、舞三位一体,至少在先秦时期还是这样。《诗经》、楚辞实则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

日期:2022-01-14

谢茂松、牟坚:理直气壮向世界展示德义外交

中华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礼乐文明。礼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相见尤其是士阶层相见要有士之礼,以示相互敬重而不轻慢。

日期:2022-01-13

杨朝明:为什么说儒学是超越时空的思想?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研究员杨朝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儒学本身是超越时空的思想,只要人类还生活在一起,哪怕百代之后,也仍然能作为为人处世之道。现将访谈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日期:2022-01-12

孟坡:孔林墓门始建年代考

孔林墓门是孔子墓甬道的大门,对营造幽深肃穆的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墓门建造年代史无明著,学界又众说不一,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人们对孔林建筑布局的认知。本文通过对《阙里文献考》《重建斋厅记碣》等文献...

日期:2022-01-11

孔庆峒:浅析沂蒙画派·沂蒙精神与孔子儒家文化的同构和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唤醒激活、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这就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

日期:2022-01-10

王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日期:2022-01-06

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

日期:2022-01-05

魏衍华:梁漱溟论“周孔之教”与中国文化

自“世界大交通”以来,西洋势力和西洋文化的东来,给“千百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回应西方势力的强势入侵?如何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时代赋予当时思想家们的重要历史使...

日期:2021-12-31

郭沂:游吉的人性论及其历史地位

游吉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有意识地系统探讨人性问题的人物,其人性论思想及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

日期:2021-12-31

房伟:一生有“礼”的中国人

中国人凡事讲“礼”,也希望成为一个有“礼”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礼”是行为规范,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日期:2021-12-27

王杰:以邻为善 和平共处

在中国远古时代,曾经有“万邦”“万国”的说法。随着私有制产生,各个部落、邦族之间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如何处理各个氏族、部落、邦族之间的关系,避免大的流血冲突,古人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日期:2022-01-06

方朝晖:儒家治道:预设与原理

儒家治道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此岸取向这一基本预设之上,其最高价值原理可概括为天下原理、文明原理和大同原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治原则、贤能原则、人伦原则、礼法原则、风化原则、义利原则、民本原则等七条原则...

日期:2021-12-27

杨朝明:《孔子家语》的价值究竟几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孔子家语》的价值。与以往熟知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相对应,有人提出“一部《家语》兴中华”的说法。人们不禁要追问:《家语》的价值究竟是怎样的?它和儒家经典《论语》之...

日期:2021-12-27

安乐哲:用儒学追求一个包容性的世界

人是关系构成的,而不是独立的单子个体性的一个人物。所以在西方我们说human being,这个being是一个现成的已经存在的一个东西。因为你一出生,一受孕,就有一个灵魂,就成为一个人,你要尊敬他是一个人。可是在...

日期:2021-12-27

叶舒宪:玄玉时代——华夏文明的曙光

从比较文明史视角看全球,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均以农业立国,有四个文明始于面食加黄金崇拜,唯有华夏文明始于米食(北方小米南方大米)加玉石崇拜。从精神信仰方面探寻早期神圣化和神话化的圣物,在距今3600年前的...

日期:2021-12-18

王蓓: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国无史诗”曾经是为众多中外学者接受的一个命题,但它同时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争议,反对该说法的学者认为,古代诗歌中一些主题严肃、风格崇高并凝聚了民族精神的作品同样属于“史诗”范畴。在以往的讨论中,...

日期:2021-12-18

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先哲希冀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何为“礼仪之邦”?中国为何会走上礼治的道路?兹事体大,是每...

日期:2021-12-16

杨朝明: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不动产”

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广阔舞台上,中华礼乐文明就像一棵永不凋零的大树,一丛常开不败的花簇。它是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神要义所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荦荦大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就要正...

日期:2021-12-09

陈以凤:报本追远,古代祭礼的思想意蕴

祭礼在古代属于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言:“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即以吉礼祭祀天下各国的人鬼、天神、地神。“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充分说明了祭祀在传统社...

日期:2021-12-08

孔祥安 杨富荣: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内在理路

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思想,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阐释了修齐治平的王道政治、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及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指明了德法相济的治理模式、富而有道的经济导向及...

日期:2021-12-08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 ——兼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建构问题

与福柯的“话语”概念相比较,生活儒学的“话语”概念同样并非“语言”概念,但同时也注意话语的语言形式;同样关注“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更深入彻底地揭示作为话语基础的存在者化的既定社会关系何以可能的...

日期:2021-12-06

齐金江:中华文化对宗教中国化作用机理和路径研究

中华文化对伊斯兰教中国化浸润作用的逻辑起点是人能弘道,仁者爱人,敬德保民,诚意正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对伊斯兰教中国化浸润作用的内在机理是坚持“伊儒贯通”;培养“伊儒会通”的经...

日期:2021-12-05

杨朝明:落实“两个结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适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宽广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

日期:2021-12-02

刘敏: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

中华文明在源头时期就通过文字记载了对世界的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宇宙(天地)的起源。

日期:2021-11-24

宋立林:为何“结合”?如何“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我们奋进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其中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日期:2021-11-24

黄玉顺:儒家文明发展的时代问题

虽然这次疫情对人类世界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影响之广度、深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它并不能改变“现代性”与“全球化”这一时代本质,讨论儒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以这一时代本质的判定为前...

日期:2021-12-01

黄玉顺:论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 ——荀子“约定俗成”思想诠释

荀子的“约定俗成”思想蕴涵着一般“契约”观念,可运用于政治哲学的“社会契约”问题;而这又与“社会正义”问题密切相关,即隶属于儒家正义论的“仁→义→礼”理论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契约乃是“约定俗成...

日期:2021-12-06

巩宝平:孔子君子教育思想内涵影响略论

张岱年先生言“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 (张岱年:《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 。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从个人教育实践和前人薪传经验中总结出各种教育思想,蔚然大观,几成哲学。《论语》一书集中反映孔子的...

日期:2021-11-23

朱康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如何...

日期:2021-11-22

陈晓霞:《颜氏家训》教育思想简析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为历代先贤大儒所传承和发展。为了在家族中有效地传承儒家精髓,这些先贤大儒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者家训,通过家训来引导教育子女。对子女进行教育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

日期:2021-11-22

李细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四种歧解辨正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古往今来,学者们对于这句话的意旨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一、诸夏无贤君;二、诸夏无贤臣;三、诸夏君臣之道已乱,反而不如夷狄之有礼有节。四、诸夏...

日期:2021-11-19

黄玉顺:“事天”还是“僭天” ——儒家超越观念的两种范式

所谓“外在超越”是说,外在于人的天是超凡的,即超出凡俗世界;而所谓“内在超越”则是说,内在于人的理性或心性是超验的,即超出感性经验。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都有内在超越的维度,然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超越范...

日期:2021-11-25

王春华 于联凯:论颜子“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据《孔子家语·颜回》记载,颜回在鲁定公执政时,曾准确地预见了当时鲁国的著名驭马者东野毕由于“求马不已”“其马必将佚”的结果,因而引起了朝野震动。

日期:2021-11-19

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不断融合形成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深沉厚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

日期:2021-11-19

王蔚:论语的核心思想与精髓

论语“680”是指我对《论语》的一个独特的概括。什么是“6”呢?我认为《论语》是生活之学,是教育之学,是智慧之学,是修身之学,是处世之学,是为政之学。如果我们从生活、教育、智慧、修身、处世、为政这六大...

日期:2021-11-18

朱康有:德性培塑与社会道德建设

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健全德法结合基层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道德建设,...

日期:2021-11-16

陈晓霞:孔子的衣食观

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关乎性命与健康,更关乎礼制与德行。孔子把礼制思想贯穿于饮食之中,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依礼而食,非礼不食,饮食有节。孔子通过衣食行为充分体现了尚礼、守礼的圣人风范,践行...

日期:2021-11-10

陈来: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还有一小部分记载了孔子弟子的言行。在战国孟子时代,《论语》大概已经辑定。西汉以来,《鲁论》《齐论》以后,《张侯论》成为最为流行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论语》文本。

日期:2021-11-08

魏衍华:《孔子家语》与新时代的“论语学”

从《汉书·艺文志》、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等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从汉代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孔子家语》与传世本《论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学者们的一种共识,比如历代编修...

日期: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