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李若晖:《老子》章数及其经典化

古书在最初的写作或编辑成篇时,自然就会“意穷而成体”(《文心雕龙·章句》),形成分章。李零称之为“自然章句”:“古书在未经编次成篇之前,本来就存在着许多意义相对独立的片段,也就是自然的章句。

日期:2022-03-21

陈其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说明为拯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在新时代更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日期:2022-03-21

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在无数次的重读与重估中,形成并确立其为经典的,《论语》也不例外。它承受过最高的赞誉和尊崇,也承受过最严厉的批判和污损。以当下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当然也会发现新的意义。

日期:2022-03-21

颜炳罡:中华文化传承,人人尽可为“薪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谓可传、可守?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

日期:2022-03-18

孟万昕: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语出《论语》,在为政篇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北辰比拟道德,指明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众星,处于主导地位,把为政以德看作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一样,是...

日期:2022-03-18

马正平:美是本体 知行递变 | 人类实践活动形上哲学原理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华传统诗学、写作学、美学、儒学、言语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探讨了中华民族实践活动的知识成果中的焦点觉知与附带觉知的整合思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了“知行递变”的人类实践哲学的内在...

日期:2022-03-18

吴根友:中国哲学研究过程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及其转换

【摘要】在《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部分,笔者尝试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乾嘉学术中皖派代表人物戴震的哲学方法论做一理论总结与概括,即将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方法概括为语...

日期:2022-03-17

干春松:“本心”与“民本”——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实践指向

陆九渊“本心”观念有很强的实践指向,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有所忽视之处。陆九渊十分关注道德意识与道德政治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孟子以来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也体现出陆九渊发明本心和将其转化为政治实践的...

日期:2022-03-17

陈寒鸣:平民儒学的现代意义

3月10日下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邀请思想史研究名家陈寒鸣先生就“平民儒学的现代意义”进行线上讲座,讲座由宣朝庆教授主持。陈寒鸣先生著有《中国企业文化简论》《中国文化史纲》《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上下...

日期:2022-03-17

张明辉:“以直报怨”辨正

“以直报怨”是一个常用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历代学者普遍解释为:“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

日期:2022-03-16

陈来:张荫麟、贺麟朱子太极动静说论辩简析

1930年贺麟发表了论朱子与黑格尔太极说的文章,张荫麟即作了评议和讨论。1934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出版,张荫麟又对其中所述的朱子太极动静说提出了意见。1938年张荫麟以对冯友兰书中朱子太极动静说的意...

日期:2022-03-16

张晓斌: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在宗教思想的发展中,任何宗教都会建构和论证自己的思想来源和道德保证,如基督教的“上帝”,道教的“道”,伊斯兰教的“真主”等。在儒教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其思想源头,即“天”。明末时期,士大夫王启元面对...

日期:2022-03-16

张兴:读书要看“注” ——陆九渊的治学“四法”

学者治学的下手之处正是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古代的学生15岁之时就会进入大学学习,《大学》首章就是在讲《大学》的主旨。想要“明明德于天下”是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孟子“求其放心”“求其本心”的思想深刻...

日期:2022-03-14

郭齐勇:中外生死智慧与儒学的生死观

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他曾是美国天普大学的教授,后来又在台湾南华大学当教授,他也是我的老师萧萐父先生很好的朋友。傅先生已经故去了,他写过一本很畅销的书《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是在他患上癌症,化疗...

日期:2022-03-14

毛朝晖:荀子礼论中规则与美德统一性的宇宙论论证

美德伦理学是否构成一种独立的规则伦理学理论?这是西方美德伦理学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争议。儒家学者一般都认为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各有其领域,但规则与美德具有统一性。陈来、刘余莉、宋健三位儒家学者...

日期:2022-03-11

沈顺福:传统儒家心论及其反思

心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心字的本义指心脏,它不仅主导生命,而且是人类行为的源头。作为源头的气质之心,兼有善恶两种气质,因此可善可恶而不可靠。理学家主张将相对的气质之心与绝对的天理相统一,人心变为道...

日期:2022-03-11

陈鸿儒:《大学章句》中的“自新新民”理想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的《大学》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文本。朱子以调整句序、增补段落再加注疏的方式重构了原本《大学》,使之成为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文章,并置于《四书章句集注》之首。不...

日期:2022-03-08

​陈宝良:明代的致富论——兼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对儒家传统“五常”,大体形成四种看法:一是全盘否定,甚至斥之为“五贼”;二是部分否定,剖析其中的“五贼”;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重新评价;四是逐条分析,否定其中的仁、义、礼,肯定其中的智与信。这说明...

日期:2022-03-08

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

日期:2022-03-07

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反映其思想成果和人生风仪的《论语》,不过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对话记录。这部对中华文化浩瀚长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元典,虽然并非文学类著述,但它于不...

日期:2022-03-07

杨朝明:齐家宜学圣人训

孔子儒学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成就了许许多多人的大人君子格局。心有大格局,才能望得见前路坦荡,亦深知总有歧路。

日期:2022-03-04

孔祥安:中庸——儒家的至德要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

日期:2022-03-04

朱康有:运用历史智慧 建设廉洁文化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拓展利用廉洁文化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

日期:2022-03-03

方朝晖: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在意想不到的遭遇面前,能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不多,几次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更少,钱逊先生可能属于两次改变人生方向、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之一。

日期:2022-03-01

王学典: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平凡的2021,我们经历并见证着太多美好的故事。对《文史哲》杂志来说,2021年还有“喜上加喜”的一件事!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收到了...

日期:2022-03-01

陈戍国 陈雄: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

礼”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性概念,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重大作用的制度性规范,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导性因素。礼学,不仅是一门文献之学,也是一门制度之学、哲思之学,更是一门需要文史哲诸学科交...

日期:2022-02-28

张恒:以“两创”激发齐鲁文化“加法效应”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源和本是传统。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系中,文化创新具有更深层意义。商汤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盘自勉,周公以“作新民”训示康叔,《诗经》论商周兴亡隆替说“周虽...

日期:2022-02-28

向世陵 :宋元明经学的兴起与治经旨趣

摘要: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典内部进行的经学变革。宋儒治经的重心,既在“依经立义”,又坚持“以理义去推索”,...

日期:2022-02-28

张学智:中国政治哲学的几个侧面

中国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讨论、规定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国家的政体形式讨论得较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得时间长,个人在中国政治中从未走向前台,政治是利益集团间的制衡器,平衡了集团的利...

日期:2022-02-28

刘续兵:文庙祭祀里的“家事”“国事” “国之要典”体现儒家学术风向

在传统礼乐文明的丰富内涵中, 祭祀文化是其中的荦荦大端。祭礼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天地、先祖、君师。世人习称的“孔庙”, 实际名称应为“文庙”, 其主要作用是用来祭祀孔子及历代圣哲、先贤先儒。文庙祭祀所采...

日期:2022-02-25

彭林:读读《礼记》 终身受益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近日,他的新著《礼乐中国》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礼乐中国》兼具通俗性与专业性,展现了中华三千年礼乐文明,全...

日期:2022-02-25

宋立林:隐性的性善论——孔子的人性论再审视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儒家尤为强调和关注。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人性论,既简略又模糊,因而相较于孟荀人性论,学界关注较少。既有的看法可以归结为四种。其一是孔子不以...

日期:2022-02-24

王蒙:俚语谚语中的君子观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是此语讲的是越王勾践报吴王夫差的灭国之仇,与范雎报须贾与魏齐诬陷之仇的故事,还有人引用“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来印证。看来君子报仇是古色古香、源远流长、疏而不失之事。“报...

日期:2022-02-24

安乐哲:礼义在,有廉耻

如要看到儒家“角色伦理”与较之更为“形式的”、还原论(简化主义)原则(或曰“基于(西方)德行”的理论)之间有很大差别,还有一种方法,是要对整体观的儒家道德做出解释,说明它对人经验的特别性、“非形式...

日期:2022-02-24

颜炳罡:道不离人伦日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谓可传、可守?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

日期:2022-02-22

郭萍 黄玉顺:“君子”人格的政治哲学意涵及其时代转换

汉语“君子”这个词语古今普遍使用,近年来更成为儒学界的学术热点,但通常被理解为一个道德概念,而忽视其政治意涵。其实,“君子”作为一个人格概念,不仅是道德人格,而首先是政治人格;即便就道德人格讲,也...

日期:2022-02-18

常国良:《学记》 的启发教学思想探寻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重要篇章,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总结性论著。它的主旨是“记人学教之义”(东汉郑玄语),其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注重自觉、启发,反对外铄、注入。它继承和发展了...

日期:2022-02-17

陈峰:《孟子》《荀子》引《论语》考论

作为儒学在战国时期的两座高峰,孟子、荀子同尊孔学而各有效力,对孔子言论的梳理与诠释尤为措意。在考察战国时期《论语》文本的传衍情形时,《孟子》《荀子》中的相关引述与诠释无疑是最为基础的文献。《孟子》...

日期:2022-02-17

郭萍:从“群己权界”到“公私德界”——道德哲学原理的自由儒学之思

当前学界对公德私德问题的论辩聚焦于道德行为的实践,而没有探究道德规范的建构,其实是没有深入到道德哲学原理的层面。因为“道德行为”只是对既有“道德规范”的遵行;而“道德规范”本身何以可能,才是道德哲...

日期:2022-02-17

任锋:大国礼治何以重要?——政制崇拜、治体论与儒学社会科学刍议

中国政治制度围绕大一统秩序形成了系统与古今两个维度上的通贯性,我们应从宪制体系中审视其得失利弊,注重治体论对于政治主体、政治原则和制度方略三者关系的均衡安排。钱穆由此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权力、制度...

日期:2022-02-16

刘静芳 刘曦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

儒家哲学的精神是儒家哲学“精微的内在动力”。这种精微的内在动力,常常表现于一些具有驱动性、范导性的观念上。

日期:2022-02-14

王曰美 :儒学在韩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儒学源于中国,泽被世界。儒学最先传入的域外国家是韩国,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其本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渐趋融合,进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说,儒学在韩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充分证明了中...

日期:2022-02-10

李季林:孟子“性美论”的美学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美、丑源于缺,以“性美论”为前提,提出了富有生命力和阳刚性的“充实之谓美”“至大至刚”“大丈夫”等伟美的美学思想,包括自然美、德性美和人格美,其中自然美体现为万物的充盈、茂盛、成熟、...

日期:2022-02-08

鄯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

日期:2022-02-07

许春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家风”扮演着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新时代培育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

日期:2022-02-07

义文辉: 《愧庵遗集》之心性实学

明末清初,朝代变迁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给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既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孙奇逢、李颙等盛名一时且深刻影响后世的一批学者,亦有一些隐没民间不为今人所知的学者,愧庵便...

日期:2022-02-07

靳凤林: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

“家”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生命实践的美好愿景,而且还体现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

日期:2022-02-07

路则权:寒山诗中的儒家观

学术界对于寒山子的信息所知不多,且存在不同的认知,但基本上认为寒山子生活的时代当为唐中前期。寒山诗中反映出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特点。

日期:2022-02-05

邵凤丽:拜之以礼

春节历史悠长,名称众多,汉时称“正日”,唐宋时称“元日”,明清称“元旦”,民间俗称新年。作为岁首,春节期间,拜年、祭祖、逛庙会、接财神、过人日,习俗活动缤纷多姿。其中,拜年是庆贺新年、礼敬尊长的重...

日期:2022-01-28

刘冬颖:《诗经》中的老虎

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

日期: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