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龙 倩:“德”—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作为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的原生概念之一,“德”字使用率极高,自周初至今,经久不衰。

日期:2023-04-20

石志刚:天人合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人和社会发展的神秘力量。《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这段话意在强调天可以保护民众。

日期:2023-04-20

南怀瑾: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日期:2023-04-20

陈来:朱子学与近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性

朱子哲学是十一世纪以来东亚地区最有影响的哲学,它不仅被统治阶级认可为官方哲学,而且得到了十二世纪直至前现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认同。

日期:2023-04-19

黄玉顺:论儒家“功夫哲学”与西方“实践哲学”

要使“修齐治平”的逻辑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成立,必须进行主体的现代转换:齐家就是公民做到现代核心家庭的和睦,治国就是公民以某种方式行使国家治理的政治主权,平天下就是公民以某种方式参与到世界事务之中去。

日期:2023-04-19

唐君毅:孟子言君子之所乐、所欲、与所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

日期:2023-04-18

王杰:从“财富之道”悟“为官之德”——评《财富之道儒家说》

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某些人眼中,做官便是通往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恰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日期:2023-04-17

张立文:儒家“和为贵”精神的当代价值

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位置。儒家创始人孔子,历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的《论语》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言。《论语》所述“礼之用,和为贵”成为中国人坚信...

日期:2023-04-17

任蜜林:孔子“性相近”说的历史诠释与思想新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论语》记载孔子人性论思想的直接材料。历代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虽然都掺杂了时代和解释者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但也从某些方面揭示了“性相近”说的某些内涵,对于我们认识...

日期:2023-04-17

李清良:孔子的诠释自觉及其历史影响

最近20余年来我国学术界最值得关注的动向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力求在此基础之上创建当代“中国诠释学”或者说“中国阐释学”。但有一个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讨论,即...

日期:2023-04-17

陈晓霞:儒商鼻祖子贡

追溯“儒商”渊源,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子贡政商结合,修齐治平,成为后人称颂的儒商鼻祖。

日期:2023-04-16

董丽: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观

“人人都说伸蒙好,可惜吾家不姓林。”理学宗师朱熹曾对林慎思发出这样的慨叹。

日期:2023-04-14

刘梁剑:全球文明倡议,以“道”观之,以行成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5日晚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针对世界文明大哉问,如医家之把脉开方,如佛家之论“苦、集、灭、道”,勾勒人类社会现代化当下面临的种种挑战,进而推明其故...

日期:2023-04-14

郭齐勇 陈乔见:儒家的公私观究竟重“公”还是偏“私”?

关于先秦儒家的公私观,有人认为儒家提倡“大公无私”,一味“以公灭私”;有人又断定孔孟儒家支持“贪赃枉法”,是“典型的腐败”;有人认为儒家泯灭了“私”;有人又认为儒家不要“公”;有人认为儒家“私德”有余而“...

日期:2023-04-13

高海波:陈来先生对明清儒学研究的贡献

陈来先生在明清儒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宋明理学》、《有无之境》、《诠释与重建》三书为代表,其价值已经得到了学界一致推崇。

日期:2023-04-13

李英华:孟子的天下观及其人文意蕴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的阐析

孟子的天下观诞生于轴心时代,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

日期:2023-04-13

陈来:儒家与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

关于孔子与耶稣的核心价值,我的体会是这样的,从他们本身的教义来看,代表孔子的就是论语,代表耶稣的就是福音书。我们今天看他们的核心价值之间的比较,应该有一个文明对话的背景,文明对话的意识。

日期:2023-04-13

潘祥辉:使于四方,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

在《论语·子路》篇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既是“士”的品格,更是“使”的使命。孔子之所以用“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日期:2023-04-13

张晋藩:中国古代司法的文明特质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是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文明又是与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的状态以及法文化的进步密切联系的。历代推崇良吏、循吏,贬斥酷吏、恶吏,主要依据就是官员在司法中的表现。

日期:2023-04-13

武勇:雁门关与民族交流融合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雁门关所在的三晋地区一直是中原民族同北方各少数民族频繁交往、交流与融合的大舞台。

日期:2023-04-13

王杰:《周礼·天官》的“六廉”说

《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际。

日期:2023-04-13

郑万耕:“周易与中国哲学”

4月7日,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科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易学研究专家郑万耕教授作了“《周易》与中国哲学”的专题讲座。晚上七点,讲座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敬业楼2031会...

日期:2023-04-13

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历史上,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对于此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日期:2023-04-12

梁涛:春秋非礼崩乐坏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

人们常以“礼崩乐坏”为春秋时期的特征,并视之为混乱、动荡的时代。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礼制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可以称为“以礼为中心的时代”。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具合理性?

日期:2023-04-12

陈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时期以来,习总书记就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多次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习总书记的讲话受到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衷心欢迎。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彻底决裂,影响...

日期:2023-04-12

余治平:早于孔子出现的儒者

儒者群体的诞生,甚至儒的概念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儒家学派的起源由来已久,并非等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振臂一呼就能够立马产生出来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者,但绝不是第一...

日期:2023-04-12

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

日期:2023-04-12

陈晓霞:儒商及其文化内涵

儒商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初见端倪,之后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义以生利、尚中贵和、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为政以德”等儒商文化核心理念。

日期:2023-04-11

杨朝明:《论语》教人们做君子

为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儒学高等研究院创办了《典籍故事名师说》和《典籍故事青年说》系列文化活动。

日期:2023-04-11

王杰:汉代的“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说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选拔和举荐官员上,也很有特色,实行“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

日期:2023-04-11

曾振宇:“慎终追远”及其现代价值

“慎终追远”是中华传统美德。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重举行逝者的丧礼,按时举行祭礼追思祖先,社会风俗道德一定可以归于淳朴厚道。当代慎终追远传统面临何种困境,我们该如何...

日期:2023-04-11

赵法生:从性情论到性善论——论孟子性善论的历史形成

孟子性善论的特征在于以心论性,代表了儒家心性论的成熟形态。但溯本探源,孟子心性论其实是从七十子性情论发展而来的。孟子以四端论四德,将仁义礼智的根源收摄到人的内心,追寻到人的道德情感,如此则仁义内在...

日期:2023-04-11

李书磊:孔子的本心

《大学》一书最激动人心的是它开头的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日期:2023-04-11

王俊:哲学家牟宗三的治学之道

一个人纵有天才,倘无潜心于“固执”的治学态度,也难有大成。《中庸》有言,择善而固执之。对此,牟宗三深以为然。他说,“假定你有逻辑天才,你固执下去,你可以成为逻辑专家,有贡献;假定你有哲学天才,你固...

日期:2023-04-09

陈以凤:“以德以法”,孔子“为政在人”思想再解读

 《中庸》中记载了孔子“为政在人”的思想,其要义是为政的关键因素在于人,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于“为政在人”的认识,却是人言人殊。多数人认为孔子斯言是主张“人治”,排斥“法治...

日期:2023-04-07

颜炳罡:轴心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多重意蕴

齐鲁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由于齐鲁两国作为近邻,又是联姻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进入到战国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为一个整体文化系统,后人将这个整...

日期:2023-04-03

虞和平: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经典作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如何阐释、继承、使用,才能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经典焕发出时代实践的生命力,建立起新的精神文化的主体性,凸显出优秀传...

日期:2023-04-03

任文利:世界的“返魅”——蒙培元先生的儒学自然宗教观

作为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蒙培元先生一直关注于儒家宗教性问题。

日期:2023-04-03

舒大刚 宋立林:厚植传统文化根脉,培养儒学高等人才——舒大刚教授访谈录

自2020年起,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国内著名高校,创新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开展研究生教育,旨在发挥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汇聚全国顶尖儒学研究力量,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

日期:2023-03-31

李景林:“家”与哲学——中国哲学“家”的意象及其形上学义蕴

中国哲学是一种基于“家”的哲学,而非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

日期:2023-03-29

林安梧:孔子为何被海峡两岸共同纪念?

清明节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传统节日。每年,两岸各地孔庙都举行祭孔仪式,追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祭孔仪式也成为两岸同胞密切感情、增进共识的重要纽带。

日期:2023-03-28

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

202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方勇先生的鸿论《六论“新子学”》,文章从孔老地位问题入手,指出应平置“孔老”,重视老子在子学时代的开端地位,并由此展开对中华文化格局的反思。方勇先生对老子和子学时代...

日期:2023-03-27

黄玉顺:“精神人文主义”平议

“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 Humanism)是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杜先生提出这个概念,有报道说是在201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的演讲中。其实,此前的2月,杜先生即已发表了正式的论文《建构精神性人文主义》。

日期:2023-03-27

杨朝明:读《论语·为政》有感 “为政以德”与“成德”之教

《论语·为政》开宗明义,说“为政以德”,而孔子之学正是“成之以文德”的学问。

日期:2023-03-22

王杰:《云梦秦简》的“五善五失”说

《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因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而得名。

日期:2023-03-22

陈晓霞:山水比德 游必有方

游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闲放松强身健体,又能接近文化与自然的活动。旅游综合提供人类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种要素,是一种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

日期:2023-03-22

刘东: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至少从孔子本人的角度来看,或者至少从先秦儒学的立场来看,“其实跟俗常的理解正好相反,倒是禀有那类立场的西方思想家,说到底才属于所谓‘伦理本位’的,而不懈坚持‘知之为知之’的儒家,相形之下毋宁是‘认...

日期:2023-03-22

姜义华:人文化成 中华文明之灵魂

“人文化成”,出自《周易》之《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期:2023-03-22

杜维明:当代中国需要自我更新的儒学

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

日期:2023-03-21

黄玉顺:中国哲学的情感进路

在情感问题上,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历史形态:先秦儒家哲学;宋明理学;转型时代儒家情感哲学的复兴。

日期: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