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郭齐勇:以儒家智慧超克现代弊病与危机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光,是火,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日期:2023-03-15

李文文:《大学》中的财富观

儒家歌颂人类的创造之力,将人视为与天地之共创者,以创造为使命。

日期:2023-03-14

刘昭:荀子的劝学思想

人禽之辨,学与不学。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对人禽之辨已有相当之自觉,同时对人类区别于生生万物之独特的“类意识”亦有相当之自觉。

日期:2023-03-14

钟文华:我们今天怎样“胸怀天下”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做到正确认识和贯彻之,却并非易事。

日期:2023-03-14

潘志宏: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大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日期:2023-03-14

吴中胜: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诗文的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讲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日期:2023-03-14

陈来:“礼”的精神与世界城市

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古代中国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

日期:2023-03-14

梁涛:孟子的“夜气”究竟何意?

《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提到“夜气”和“平旦之气”,十分费解,是孟子研究中的疑点和难点。孟子指出,牛山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人们不断砍伐,久而久之,就变得光秃秃的。但不能因此认为牛山没有...

日期:2023-03-14

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源远流长,涵盖了诸多不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造就了惊世绝伦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文明形态。

日期:2023-03-14

罗峰:王维山水诗的超逸与情志

作为古代山水诗的高峰,盛唐诗人王维对山水别具一格的描绘备受历代评论家推崇。

日期:2023-03-14

彭林:我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礼学,礼仪重建需公权力

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隆重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国学活化计划”入选名单。

日期:2023-03-13

黄玉顺:国人亟需“文化反省”——论“文化”及“文化儒学”

鉴于目前出现的某种原教旨主义的、抗拒现代化的文化思潮,国人亟需文化反省,以便建构现代化的新文化。汉语“文化”之“化”,古指人之存在状态的转化;而“文”,与“质”或“素”相对,古指礼乐文明,尤指礼,...

日期:2023-03-14

陈赟:人禽之辨与秩序根基——以道家哲学为视域

人禽之辨构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论现象,在各大文明中都可以看到对人与动物进行区分的思辨与话语。

日期:2023-03-07

许倬云: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传统观念里知识分子的四个维度

日期:2023-03-07

任文利:推原治道——程伊川《尧典》解引义

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宪后世。

日期:2023-03-07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绪论

我对《易经》的研究,始于几年前“易经热”刚刚掀起的时候。原本是凑热闹,不料竟至乐此不疲。

日期:2023-03-04

王琦:君子义以为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君子不仅有着文质彬彬、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的翩翩风度,而且品德高尚、坚毅勇敢、智慧仁爱、胸怀坦荡,同时又能够审时度势、淡泊名利、知天达命……

日期:2023-03-01

陈来:对黄勇新书《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的讨论

首先,对黄勇教授这本新书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

日期:2023-02-27

周嘉豪:“爵”“齿”的抑扬 儒家礼法秩序的两难境地——以孟子与晚明管志道为例

先秦儒家在界定社会活动的秩序原则时构造了爵位、年齿、德行三个衡量标准,即三达尊。

日期:2023-02-27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

日期:2023-02-27

陈新宇:“仁”是评价法律的重要标准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奉命修律的伍廷芳、沈家本联衔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一举废除了沿袭数千年的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酷刑重法,这是中国刑罚迈向人道化的关键一步。

日期:2023-02-27

葛剑雄:从历史地理学看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日期:2023-02-27

张京华:周敦颐为什么写《爱莲说》?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赣州的罗岩,刻下了《爱莲说》,并由“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搏篆额,江东钱拓上石”。

日期:2023-02-23

王学典:让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

近日,刚刚结束《枣庄通史》编纂工作推进会议回到济南,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就投入到参加全国两会资料准备工作中。“在我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日期:2023-02-21

谢茂松: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特别提到“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品格。

日期:2023-02-20

俞建刚:窥见经典真意——读《论语义解》

此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的集解,全书依朱子《论语集注》为底本,每章“经典原文”之下配以“义解”2-3节,使读者能在“通晓基本文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窥见圣人之意”,方便今人能快速读懂经典的文义,更能...

日期:2023-02-20

曹峰:“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

日期:2023-02-18

扈书乘:儒家思想中的廉洁文化智慧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谈到,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儒家文化集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根本理念,其中...

日期:2023-02-15

贾泉林:章太炎晚年儒学诠释的三种面向

鲁迅在逝世前夕所作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实际是以新文化运动为界,把章太炎的一生划作了两个阶段,即将新文化运动前的章太炎称赞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将对新文化运动做出批评的晚年章太炎描述为“...

日期:2023-02-15

黄玉顺:《易经》“天”“帝”超越意义的诠释

本文旨在通过诠释《易经》的“天”“帝”概念,更加深入地探究《易经》的超越观念。

日期:2023-02-15

郭齐勇:倪培民教授《儒家功夫哲学论》读后

倪培民先生几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儒家功夫哲学,给中国与国际哲学界贡献了这一佳构,我在此表示敬重与贺忱!是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10月出版。

日期:2023-02-14

王志民:传承邹鲁文化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所谓邹鲁文化城市,就是指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形成了弘扬儒学、崇尚道德、坚持理想的邹鲁文化之风。

日期:2023-02-08

李景林:道与学——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的倾听独知天道,凸显了“道”的超越性意义;“见而知...

日期:2023-02-08

杨朝明:以“礼”行礼 滋润心灵

从礼俗到礼仪,再到礼义,春节各种节庆习俗,集聚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日期:2023-02-07

郭齐勇:“为政以德”何以成为中国治世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为政以德”深刻影响了历代执政者的治国理政实践。

日期:2023-02-10

张海波:周公之言与“格言”由来

“格言”一词最早出自何典,有学者认为:“‘格言’二字不见于经,其见于传记者,最早为三国时崔琰《谏世子丕书》有云:‘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训’。”

日期:2023-02-07

高长武: 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日期:2023-02-06

马银琴: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诗学史上,“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影响很大且关联密切的两个诗学命题。

日期:2023-02-06

万俊人: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如果说,人文学是最切近人类自我及其生活世界的学问,那么,作为古老而经典的人文学之一种,伦理学的全部关切即是人类自我及其生活世界的日常根本与精神根基,其所探所究正是人类生活世界中最经常却又最隐幽的日...

日期:2023-02-06

鲍鹏山:孟子的心性论——中国人信仰世界的建构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日期:2023-02-06

黄玉顺:孔子经典诠释学思想发微

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实践,而且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学”理论。它不仅不同于西方诠释学,也不同于中国“汉学”与“宋学”的诠释学。它不仅回答了被诠释文本的新的意义怎样在诠释中生成的问题,还...

日期:2023-02-14

黄玉顺:儒法分野 | 孔子的管仲批判

孔子称管仲“如其仁”,按孟子、荀子与朱熹的解释,并非真“仁”,而属“以力假仁者霸”。

日期:2023-02-06

邢哲夫:如何理解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中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句,荀子在《荀子·劝学》中解释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日期:2023-02-06

查建国 陈炼:发掘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的中国思想渊源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汲取了人类启蒙至今的思想精髓。

日期:2023-02-06

刘金波: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

儒家元典“六经总以礼为本”,其诸多既可分拆使用又可连缀成词的两两相对相合、相辅相成的“礼”与“乐”,“仁”与“义”,“义”与“理”,“诚”与“敬”,“孝”与“悌”,“中”与“和”,“和”与“合”,...

日期:2023-02-02

李景林:道与学 ——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

日期:2023-02-02

陈壁生:《论语》诠释传统中的时代张力——以《论语》中的“事君”及其历代解释为例

《论语》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作为一本被认为忠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历代儒家文人对它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通过解释发展思想。

日期:2023-02-02

陈来:打开经典的门 ——读《朱子一百句》

 朱杰人先生最近把他解读的《朱子一百句》送了一本给我。此书是“经典悦读”系列的一种,拿在手上看,精美轻巧,感觉颇佳。全书分40节,每节引朱子语一至三条不等,所引朱子语录,范围相当广泛,却要而不烦。

日期:2023-02-02

王杰:《论语》中的“五美”说

《论语·尧曰》中有“子张问于孔子”的师生对话,对话中,孔子提出了“尊五美”思想,“尊五美”具体讲什么呢?

日期:2023-02-02

李清良:国学与中国之道

目前学界关于“国学”学科的设置与建设之所以存在较大争议,关键就在于对当代中国所需“国学”的实质缺乏共识。

日期: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