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性”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对心、情、性的讨论便绵绵不绝。这些范畴既与现代意义上的理性、情意等相涉,又包含更为丰富的涵义。心、情、性不仅被赋予不同内涵,而且其间呈...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
如何向一位外国友人解释“礼”字?可以是“礼貌”“礼节”,也可以是“仪式”“典礼”。而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
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古人认为诸子学说各有其核心观念,但用一二字统摄一家学说往往会以偏概全。古人何以喜用一二字概括一家之学?首先,当然可说是行文简洁的要求;其次,古人认为诸子之学是“道术为天下裂”的结果。《庄子·天下篇...
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逻辑地蕴含着作为上位概念的普遍“自由”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意志行为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不受他人干预。按照这个普遍概念,孔子具有自己的自由观念。这种观念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的在在处处,“和为贵”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思维习惯之一。
摘要:近代以来,哲学化成为了儒学重新塑造自身的核心环节。
孔子的形象是多面的,学而不厌、满腹经纶的学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长,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颠沛流离、穷困落魄的“丧家狗”,技艺非凡的射手……在圣人众多的面孔当中,作为美食家的孔子似乎被忽视了。
儒家礼学渊源于上古三代尤其是西周的宗法制度、礼乐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思想内涵丰富的义理系统,主要涉及礼的功能、本质、依据等各个层面。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对这句话做了补充与阐释:“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就是说君子之学是为了完美其身,而小人之学以为禽犊,是为了交易。
“天”是儒家法律思想中的基础性范畴;学界对中国古代“天”的内涵理解不一,各种观点异彩纷呈。
汤一介的“自主性”学术生涯,或可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在我国经济复苏和重新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认识生发出不同文化观和问题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教育家之外,也当过鲁国最高司法官员大司寇,他在法律专业上也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孔子哲学思微》一书,英文原名为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1987年在美国首版。这本杰出的著作可以说是80年代以来比较哲学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的哲学讨论和孔子研究,所涉及的课题与方面既多且广,值得...
曲阜衍圣公府档案,数量庞大,延续时间也长,内容涉及与孔府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是我国档案文献中的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本文是基于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和《儒学美德论》两部著作,对陈先生哲学体系的研究。
今年是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岁的诞辰,为了纪念张先生,我想把张先生的儒学观作一简要介绍,这一点在以前似乎没有受到充分的注意。
经过佛教的探索与实践,“体用”思维在唐宋之际已非常成熟。
2022年12月15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思与文”讲座第118讲于线上成功举办。
义疏学之出现,既是儒家经学之重要阶段,亦是佛教解经学一重要环节。其实“疏”之名号,其起源当是“条分陈述”,而非牟润孙所谓讲经记录,儒家已有用其名义者。
儒家常常根据人性情势、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社会状况等构想道德规范,由此阐发了极为丰富的道德规范学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东西。然而,站在不同的立场,关于优秀的看法,会大不相同。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来谈论优秀文化的标准问题。
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
北宋思想家、洛阳人程颐先生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源于此句的“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中...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层面,或者说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
北宋思想家程颐先生说,“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以顺民心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源于该句的“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
近来,国际局势复杂动荡,大国之争加剧政治对抗,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面临“零和博弈”的严峻挑战。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核心。《周礼》《仪礼》和《礼记》号称“三礼”,是我国传统礼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周礼》《仪礼》和《礼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学”在我国古代传统学术中...
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实践,而且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学”理论。它不仅不同于西方诠释学,也不同于中国“汉学”与“宋学”的诠释学。它不仅回答了被诠释文本的新的意义怎样在诠释中生成的问题,还...
一个人的人生起点在家庭,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某知识资源传播共享网络平台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进行了查处,并处以巨额罚款。古代没有网络资源这样便捷的手段,仅靠纸质媒介传播,古人是怎样做到知识共享的呢?
我平生自幼至老,只是就性之所近为学。
在新时代十年文化繁荣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科学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
讲信修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使用范围广泛、频率极高的汉字和概念
“中国信史”,是指记载真实可靠、避免想象臆造的中国历史。所谓“信”,是真实可靠的意思。
所谓“古典”,指的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或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那么,今天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人的经典呢?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仁”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说:“仁者,人也。”孔子希望通过人的提高和完善,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目标。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文明的样式,是中国社会乃至东亚社会的生活方式。
2022年12月19日,92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在2022网易未来大会思想之夜首日,与知名文化学者余世存探讨“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心安之处?”
山东要建成“一带一路”国际人文合作交流中心和重要基地,需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山东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要有效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需要把握齐鲁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重要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共生”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进一步重视。在西方,出现了“共生主义”学说和运动。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
“感”作为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素来缺乏研究者的关注,然二程、张载和朱熹通过对《周易·系辞》和咸卦中有关“感”的意义的阐发,尤其是建构寂感体用的哲学框架,来阐明圣人感万物而照察人间疾苦,并...
随着《四书》在儒家经典谱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元代儒学面临着如何摆正《四书》与《六经》两套经典系统关系的新问题。陈栎通过寻找《尚书》与《四书》文本间的关联,挖掘两者在性、理、敬、知、行等核心范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