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孟子》(三)中·英对照版
P. 197

告
                                                                                                            子
                                                                                                            上

公都子无言以对。依孟季子的观点:人物的
不同,环境的不同,决定着是否会产生敬意。
这种逻辑貌似很有道理,也会在生活中经常
出现,所以有着很大的迷惑性,但却忽略了
这是一种心理反应上的“以心随物”现象。
公都子所言“敬兄”“先酌乡人”,是在没
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说出的,这是一种本能
的“以心应物”的现象。

      “以心应物”与“以心随物”的区别,
就在于一个是“心做主”,一个是“物做主”。
所以孟子举了一个特殊环境下的角色转换:
“弟为尸”时,应该敬弟,是因为人们从内
心感觉到此时弟不为弟,而是受祭者;过后,
弟还是弟,完成了“为尸”的使命,人们所
敬的还是叔父。此言意在说明人是内心存仁,
然后“应物”而成仁义。在平常敬意发自内
心不会发生改变,而在特殊情况下敬意会发
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并非因“物”引发,
而是内心的“应物”而发。公都子明白这个

                                                                              175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