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康晓光:立足中国文化传统 创造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过去一年,国际冲突和新冠疫情的交织叠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各领域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协作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日期:2022-07-01

李磊:秦汉“君子”的制度身份、社会权势及其政治空间

在秦律中,“君子”为法律身份。秦律对“君子”监督管理力役、徒卒、戍者的责任及其若令史守官啬夫、其子备员县小佐等权利作了具体规定。史传所见两汉士君子的吏任多以县乡啬夫起家,这与秦简《置吏律》的规定基...

日期:2022-07-01

孔新峰:先秦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初步重构

儒家德性政治观念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的“存活现象”所在多有,堪称中国政治“活着的传统”,亦构成中国本位政治理论构建的枢轴环节。在厘清“前诸子时期”关于德性政治的思想脉络的基础上,从先秦儒...

日期:2022-07-01

姚海涛:“儒家学宗”荀子的“学习观”

清儒熊赐履所撰《学统》力图辨章学统,揭橥异端,其将学统厘为五类:正统、翼统、附统、杂统和异统。而荀子列为杂统第一。其所列之学虽为儒学,然而熊氏将荀子的定位沿着宋儒的方向进一步推远,相当于杂家之流。...

日期:2022-07-01

陈霞:执政为民,枝叶关情——早期儒家“民之父母”观的现代启示

“父母官”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称谓。它自宋初正式出现,自古而今,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地方为政者的称呼。那么,这个历经了上千年之久的称谓,为何会被删除呢?究其原因,乃在于人们认为“父母官...

日期:2022-07-01

舒大刚:下学上达: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历史上有许多称呼: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夫子”,夫子就是先生的意思;他逝世的时候,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父是尊称;

日期:2022-07-01

常樯:中国儒学社团角色定位、工作理念及业务特点刍议

为更好开展“美俗”事业,中国儒学社团有必要认清其角色定位、工作理念、业务特点。从角色定位上看,儒学社团及其从业者应是“人文儒学”的宣教者和实践者、“民间儒学”的志愿者和引领者;从工作理念上看,儒学...

日期:2022-07-01

曹润青:中华文明独特的“文明”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

日期:2022-06-27

陈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曾有过丰富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亚洲其他文明的多彩发展。文明的通畅交流,依赖于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丰富交流,就中华文明的方面来说...

日期:2022-06-27

赵金刚:孔颜乐处与宋明理学的展开

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这一问题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贯穿性”,随着理学的展开,“乐”从境界转化为“本体”,获得此乐的方式也更加的“简易”,此种变化与理学所要面对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这...

日期:2022-06-27

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对于宇宙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

日期:2022-06-27

王杰:把读书学习作为终身习惯

古人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名言旨在强调人们安身立命应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正所谓“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学习历来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人品官德...

日期:2022-06-16

朱康有:共产党人“心学”的文化基础(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深刻认知和把握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弄清楚其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基础。

日期:2022-06-10

李若晖:论儒学的制度之维与中国哲学之成立

儒者的使命不是致力于“道”,而是致力于“文”,即传承“礼文制度”,庶几不丧斯文。于是,“文”,即“礼文制度”,便是儒学重心所在,魂魄所归。

日期:2022-06-10

朱康有:共产党人“心学”的文化基础(上)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深刻认知和把握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弄清楚其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基础。

日期:2022-06-09

房伟:礼,要“应时”

也许,中国人是世界各民族中对“时”最为敏感的族群。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自然而窥测天道的结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自然有条不紊,和谐有序。

日期:2022-06-09

孙海燕:“禅悟”:儒家心学形成的一大助力

“朱陆之辩”作为宋明理学中的一大“是非”,是在“援禅入儒”的思想史背景下展开的。朱子多次批评象山“近禅”,象山对朱子也多有非议,如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事实上,象山说这句...

日期:2022-06-09

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日期:2022-06-08

王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修养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

日期:2022-06-07

郝平:深刻认识古籍事业发展的意义和机遇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日期:2022-06-07

田文军: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学

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十卷本学术版《中国哲学通史》,历时15年,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部以每卷60多万字的篇幅系统清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中国哲学通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史通史研究领域规模最为宏阔的学...

日期:2022-06-06

刘震:孔子与《系辞传》成书

今本《易传》共七篇,《系辞传》是《易传》七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彖传》《象传》《系辞传》均是分为两部分,故在七篇的基础上增加三篇,汉代人将其统称为《十翼》。然而这《十翼》的篇章与篇章之间,无论...

日期:2022-06-06

王学斌:彰显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极为重视对自身历史的探究、自身文明的追溯与自身文化的弘扬。

日期:2022-06-06

万建中:端午|全民共同参与防疫的节日

古代大部分节日都是单日,往往是单月单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中国人讲究好事逢(成)双,认为成双成对吉利。而这些所谓的节日,并不像后世演...

日期:2022-06-03

宋立林:礼,要有情

人是情感动物——人离不开亲情、爱情与友情。但情感有个特征,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有段话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日期:2022-06-02

涂可国:儒家的人文主义财富观

当前,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国人的财富意识不断增强,平民普遍企盼“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升官发财”“发财致富”,财富力量、财富梦想、财富欲望、财富崇拜交织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富幻象和新的神话。一部分...

日期:2022-06-02

陈晓霞:儒学的当代使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

日期:2022-05-30

王启发:传承升华中国早期优秀思想观念

中华文化的原典时代,或许可以上溯至由《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记载又为先秦诸子百家所追述的尧舜时代。

日期:2022-05-30

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

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科学精神,没有科学文化,此言偏颇矣。

日期:2022-05-28

王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就全世界而言,在星汉璀璨的古老文化中,如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玛雅文化、两河文化、希腊与罗马文化等等,因种种原因,有的早已中断,有的或遭摧残而出现较大断层失去光泽。...

日期:2022-05-27

朱承:《传习录》是一部什么书?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论学的语录和书信合集,由其弟子门人记录、汇编而成。其中“传习”一词,源自“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意味...

日期:2022-05-26

韩星:儒家生命共同体意识与生命关怀

中国文化从上古就逐渐形成了天地人三才观念,后来经儒家继承并不断发挥,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观,认为人类与天地及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即生命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2-05-26

王子今:秦汉社会生活中的“节气”“节令”“节庆”

中国礼俗与“节气”相关的文化传统,是在对“天人之际”神秘关系的体会、观察、探索和理解中生成的,体现出认识自然与人之关系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作为季候与农事关系的经验,在秦汉时期得...

日期:2022-05-26

孙海燕:一部粹言经可传 ——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一

文化本身是有生命的。一部文化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举世罕见,原因当然很复杂,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恐怕在于我们的古圣先贤能够洞察天道、世务与人心,彰显为道德、事功与文章...

日期:2022-05-26

方朝晖:重思中学与西学的路径问题

现代中国学术体系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进了几乎所有的西方学科,包括如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在每一个学科内容,我们又模仿西方建立了一系列二级学科,...

日期:2022-05-26

陈壁生:两种“六经皆礼”

以郑玄所构建的以礼注经的经学体系为基础,在清末民初经学系统化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六经皆礼”理论。一种以曹元弼为代表,强调“六经同归,其指在礼”,以一个独立的“礼”的概念去贯穿六经、理解经学概...

日期:2022-05-26

上官茂峰:浓缩孔子一生的“连环画”

《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颇为坎坷,政治上并不得意,以“仁政德治、克己复礼”的主张游说诸侯,以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一个“天下大同” 的理想...

日期:2022-05-26

宋立林:礼要“合理”

我们现代人经常问:“这合理吗?”事情的合理与否,意味着合法性的有无。其实,中国古人更关心合“礼”与否。这是因为“礼”在古代被视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换句话说,合礼的自然也是合理的。要...

日期:2022-05-26

臧峰宇: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探索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其每一表现都带有中国的特性,体现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日期:2022-05-23

王博:在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存山先生是我的学长和老师,从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阅读李老师的著作,受益良多。我们曾经一起随朱伯崑先生工作,经常见面,结下深厚的友谊。存山先生为学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也不断提出...

日期:2022-05-23

李存山: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

日期:2022-05-13

魏衍华:《孟子》国家治理之道要义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包括政治框架、经济模式、道德教化、规矩意识、生态治理、军事外交等,但它的要义或者核心则是“仁政”学说。那么,何为“仁政”呢?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先王之道”“尧...

日期:2022-05-13

田文军: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学

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最基本的理论要求之一,是参照西方民族的哲学观念,结合中国哲学的实际,阐释哲学的意涵,从理论上界定何谓哲学。

日期:2022-05-13

方朝晖:中国哲学是如何可能的?——再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最近二十多年来围绕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争论,背后反映的是当代中国学统重建的范式困境,以及当代中国学人的精神贫困。中国传统学问中被当成哲学的一些成分(如儒学),从形态上更接近于宗教,而非哲学。因此,从“...

日期:2022-05-11

唐志强:研究二十四节气有何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

日期:2022-05-11

葛玉清: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文化繁荣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

日期:2022-05-11

郭齐勇:近50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涌现的新议题和新贡献

4月14日,在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建所5周年之际,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郭齐勇应邀做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当代发展”主题演讲,从纵向梳理了100年间发展史,重点讲述了当代的50年间,中国哲学史在面上和点上...

日期:2022-05-10

陈来: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重写中国哲学通史

通过对标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可以看出郭齐勇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通史》的一些新特点。这套《中国哲学通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摆脱了若干旧意识形态的影响,又吸收了近三十年来的学术...

日期:2022-05-10

许家星:朱子四书学中的诗学

朱子的学问,综罗百代而广大精微。朱子在所耕耘之学问领域,既注重其独立性,又善于统贯综合之。

日期:2022-05-09

丁四新 冯鹏:主体性的彰显|中国哲学史的新书写

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迄今已逾百年,大约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民国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民国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49—1977年,第四个阶段是1978—1...

日期:202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