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曹峰:崇德尊法是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

“崇德”和“尊法”凝聚着我国古人的经验智慧,在传统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崇德尊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植于百姓大众心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为世界的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日期:2022-12-15

杨朝明:中国在世界中的文化坐标

在全球政治经济的定位系统里,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了世界舞台坐标的中心,这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并继续书写中国文化的变化。政治、经济是文明土壤孕育的花果,由中华文明自身的特质所决定,中华民族也一定将为世界...

日期:2022-12-14

王学典:开创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的历史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史、思想史、儒学史事件,影响十分深远。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日期:2022-12-12

曹胜高:《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

《诗经》所载乐歌,本为两周礼仪的用乐与歌舞的歌词,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结合两周礼乐制度,从礼义、乐义对其施用场景进行还原,方才能够理解诗之本义。受长期的经学阐释遮蔽,《诗经...

日期:2022-12-12

郭齐勇:中国文化“两创”的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的基本特色、内容、优势及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提供了遵循。

日期:2022-12-09

刘刚:论“正政” ——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简析

政治哲学主要探究的是政治的本质问题和价值问题。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即“正政”思想。孔子认为,政治的本质是“正”,是端正、规范,强调道德规范。“正”的主要内容有正身、正心、正己。正政包含三方面:正己、正...

日期:2022-12-15

边家珍:论《庄子》的以“大”为美

我们常说汉赋以“大”为美,事实上,以“大”为美从先秦就开始了。

日期:2022-12-08

杨朝明: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成,需要从黄河文化最丰硕的文明成果——儒学的渊源说起。黄河流域广泛存在的伏羲文化,说明中国各个区域文明早早共同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在伏羲时代已经萌生、形成并...

日期:2022-12-08

白瑞雪: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谋划和部署。

日期:2022-12-12

沈小勇: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理想

“天下为公”最早出自《礼记·礼运》,描绘了一个选贤任能、没有纷争、各得其所的大同世界。

日期:2022-12-15

倪自放: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在文化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日期:2022-12-08

干春松:打造山东传统文化,研究传播新高地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提升国民道德素质、推动社会管理的现代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日期:2022-12-08

孔祥安:孔子的孝观念及其内在理路

孔子的孝观念将赡养、孝敬、谏诤、承志等作为内涵要求,将“养心”作为子女尽孝的精神实质。孔子把孝牢牢地锁定在血缘亲亲感恩之上,把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推到社会的“仁爱”,贯通了从孝到仁的内在理路,指明...

日期:2022-12-04

王学典:中国人摆脱了100多年的“文化自卑”情结

9年前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发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9年后的11月28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座谈会在济南召开,多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论道...

日期:2022-12-03

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

日期:2022-12-01

朱康有:“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

日期:2022-11-30

黄德宽:《说文解字》何以成文字学千古经典

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只有汉字从创造之日起延续使用至今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日期:2022-11-29

颜炳罡:轴心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多重意蕴

齐鲁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由于齐鲁两国作为近邻,又是联姻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进入到战国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为一个整体文化系统,后人将这个整...

日期:2022-11-29

朱康有:中华传统科技与创新思维

饱含人文价值属性的中国古代科技,塑造了“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启发我们未来更好地把握“守正创新”的科技发展前提和方向。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中的独特思维方法,如实践理性、直觉和灵感、类比和意象等...

日期:2022-11-29

孔祥安:“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及内在逻辑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发展新的坐标点,只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准确判断大势、应对各种挑战,科学回答“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

日期:2022-11-26

彭锋:文化建设的第四种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

日期:2022-11-14

刘余莉 申静思: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原写作“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

日期:2022-11-14

唐文明:中国哲学研究中真理与方法问题

现代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段:一个是在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初创时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讨论的主题被刻画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日期:2022-11-14

马清源: 也说“周礼尽在鲁”

鲁在儒家经典及其解释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韩起,晋国六卿之一)在鲁国看到《易象》与《鲁春秋》二书,感叹“周礼尽在鲁矣”。

日期:2022-11-06

蒙曼:家风正 国运兴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

日期:2022-11-05

张志忠:当代文学进程中的仁爱之心与义利之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语境下,儒家文化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向今日世界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显示其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瞩望全球,各种棘手问题相互交织、重...

日期:2022-11-02

黄玉顺:由善而美 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汉字“美”的字源学考察

美学意识并不是审美意识,而是对审美的反思。因此,中国美学意识的诞生的标志是“美”这个词语的出现。汉字“美”的本义是“羊大为美”,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最初是对食物的一种价值评判。

日期:2022-11-02

李景林: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

古人注重“学”。孔子自称“好学”,弟子中亦仅称颜回为“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其为学之方,有一点很重要,...

日期:2022-10-31

赵连稳:古代书院 传续中华文明智慧

中国古代士大夫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三不朽”,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处于“木茂泉洁”“背陵面壑”、揽山川之胜中的书院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重要舞台。我国的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教育史...

日期:2022-10-31

胡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明确要求,并以一整段文字来阐述。这是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论断。理解这一论断的...

日期:2022-10-31

周庆安:文明对话新阶段,讲好中国故事该如何发“问”?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命题,成为中国新闻从业者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日期:2022-10-31

范玉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既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

日期:2022-10-28

毛朝晖:荀子人性论的义理结构与“善”的起源

荀子的“性恶”论需要面对一个悖论:人类若无善因,“善”如何可伪呢?这个悖论涉及到荀子“性恶”论中“善”的起源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提出了“心善”、“性善”、“伪善”(人为善)三种解释方案,分别对...

日期:2022-10-28

陈晓霞:孔子的衣食观

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关乎性命与健康,更关乎礼制与德行。孔子把礼制思想贯穿于饮食之中,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依礼而食,非礼不食,饮食有节。孔子通过衣食行为充分体现了尚礼、守礼的圣人风范,践行...

日期:2022-10-20

杨朝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加深对“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意义的理解,不仅直面现实状况、基本面貌、内外实际,还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源...

日期:2022-10-17

朱康有:平民化的阳明心学 ——读《阳明学十讲》

我很少有将一本书一口气读完的——除了时间因素之外,大部分的理论著作不像小说等文学作品内含让人放不下的情节。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周志文先生著写的《阳明学十讲》(以下简称《十讲》)似乎是个例外。收到...

日期:2022-10-13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

日期:2022-10-10

张全省:关中大儒李二曲的人格和思想之美

李二曲是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李二曲一生的为人为学,体现出一代大儒人格和思想之美。这就是孤苦自奋、自强不息的坚忍不...

日期:2022-10-31

刘续兵:孔庙祭祀的文化意蕴

清初大儒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古人每事必祭其始之人,耕之祭先农也,桑之祭先蚕也,学之祭先师也,一也。”指出了孔庙祭祀所体现的文化根据。但其说也仅仅道出了部分内涵。绵延两千余年的孔庙祭祀,作为中...

日期:2022-10-09

王学典:若干年后,人们可能意识到本届尼山论坛的独特价值

论坛闭幕前一个傍晚,泗水之滨,新月西沉,微光轻洒。笔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联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这位出席历届尼山论坛的著名学者认为,相对以往历届,本届论坛有诸多...

日期:2022-10-09

董璞中:孔子作为“先师”的意义

根据民国以来官方的选择,今天(西历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诞辰日。孔子的诞辰到底是哪天,至今学界还有不同观点,这是个学术上可以继续考据的问题。但是纪念孔子的诞辰,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对于我们中国文化...

日期:2022-10-08

凌彤:儒学的分化与战国《诗》教的传承

《诗》在战国属于公共的知识资源,但儒家对于《诗》的推崇可谓是诸子之冠。就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儒家引《诗》的比例远远高于墨家、道家、法家等。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屡次申明学《诗》的重要意义。

日期:2022-10-10

李景林:儒家心性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程旺:李老师您好,很高兴借这次《走进孔子》的访谈机会对您进行访谈。您的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丰硕,在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方面均有精湛研究,尤其是立足“教化”视域开展的儒学研究,独步学界。

日期:2022-10-08

王学典: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度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在以“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的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前夕,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提出...

日期:2022-10-08

方朝晖 余治平 刘梁剑:在实践中融合-中西之学三人谈

2022年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方朝晖教授出版《中学与西学》(中央编译出版社)。以五十余万字纵论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大问题,引发学界关注。夏末,方教授来沪探师访友,与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余治平教授以“中西之学...

日期:2022-10-08

王杰:宋吕本中的《官箴》

《官箴》是中国古代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一卷,33条,作者为宋人吕本中。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

日期:2022-09-25

舒大刚:沉潜丰富古籍 立足百家学术 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

日期:2022-09-19

杨国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东渐及中西哲学的相遇,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接触与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以此为背景,中国哲学也开始获得世界性维度。

日期:2022-09-15

冯时:人者怀仁,中华文明的“仁爱观”何以启示当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对关心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中外人士而言,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特质,有助于更好读懂中国国...

日期:2022-09-15

魏衍华 韦英:《孔子家语》与新时代“论语学”的建构

《孔子家语》《论语》皆为孔门后学整理“孔子遗说”后的材料。《论语》是“孔子遗说”中“正实而切事”者,是孔子“遗言”的选编;《孔子家语》是其余材料的汇编,二者属于同根同源关系。《孔子家语》流传过程中...

日期: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