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中庸》中·英对照版
P. 29

第
                                                                                                            一
                                                                                                            章

大道,学做“真人”。总之,“修道之谓教”,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在遵循基本人性的同时,
不断修正、提升自己,不违背生命人伦的大道,
这就是“教”的意义所在。

      再 来 说“ 中 ”。“ 喜 怒 哀 乐 之 未 发, 谓
之中。”“中”似乎是藏在心里的一种状态。
人受到外事外物的触动,会产生喜怒哀乐之
情,不被触动或虽被触动未激发出来,就叫
作“中”。这表明,它是人们生来就有的一
种东西,是喜怒哀乐、贤愚不肖、善恶仁义
等产生的本源。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这种理论显然是唯心主义的。程颐、
朱熹等理学家用“不偏”来解释“中”,不偏颇,
正是“中”没有被过度激发而发生偏颇的一
种状态,能够保持住,很不容易。从个人修
养的角度来看,只有圣贤能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是常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最后说“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君子圣人并非没有喜怒哀乐,只不过是他们

                                                                                 9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