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有名词_中国孔子网

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理与势不是两个截然分开、互不联系的东西,实际上理是通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出来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势关系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

日期:2017-11-22

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天理和人欲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天理”即寓于人欲之中,人的欲望即包含有“天理”。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欲关系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里仁篇》:“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其理即人...

日期:2017-11-22

性日生而日成

人性不是先天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后天的习行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人性的命题。出自《尚书引义·太甲二》:“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

日期:2017-11-22

行可兼知

在知行这一对范畴中,行比知具有更加根本的意义,人们的知识、经验要靠行才能得到,认识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行,且认识是否正确也要通过行才能检验。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知行关系的命题。出自《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日期:2017-11-22

知行相资

知和行是两个内涵和功用不同的范畴,但二者又是相互依赖不可分裂的,它们只有互相依赖才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知行关系的命题。出自《礼记章句·中庸衍》:“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

日期:2017-11-22

能必副其所

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人的主观认识必须依赖于客观事物,并反映客观事物。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命题。出自《尚书引义·召诰无逸》:“境之俟用者曰‘所’,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曰‘...

日期:2017-11-22

推故而别致其新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质变,就是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产生。宇宙就是通过这种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而发展、繁盛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思想的命题。出自《周易外传·无妄...

日期:2017-11-22

变化日新

事物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日新变化和发展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发展学说的命题。出自《思问录·外篇》:“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期:2017-11-22

万物以和顺为性

矛盾着的双方,除了互相对立的一面外,还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人们不能只看到对立面双方的对抗和斗争,而看不到双方的和谐与协调,其实和顺有极大作用。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矛盾学说的命题。出自《周易外传·说卦传...

日期:2017-11-22

气有往来无生灭

构成万事万物的气永恒存在,不生不灭,无始亦无终,而只有运动和变化。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物质存在永恒性的命题,出自《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器有成毁,而不可象者寓于器以起用,未尝成,亦不可毁,器敝而道...

日期:2017-11-22

太虚本动

物质世界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动静学说的命题。出自《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五章:“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

日期:2017-11-22

诚者实有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哲学命题。出自《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上》:“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

日期:2017-11-22

气外无虚托孤立之理

气和理、物质与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没有先后之分,气是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气学说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告子上篇》:“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气...

日期:2017-11-22

太和絪缊之气

宇宙的本原是元气,气充满宇宙之间,此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气具有自身运动的能力和规律,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便产生了万事万物。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本体学说的命题。出自《张子正蒙注·参两篇》:“天无体,...

日期:2017-11-22

无其器则无其道

任何规律都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离开了具体事物不可能有任何抽象存在的规律;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道器学说的命题。“器”指...

日期:2017-11-22

象外无道

规律是包含在事物和现象之中的,不可离开事物和现象去探求规律;道理是包含在卦象等语言之中的,不可离开言语去寻找道理。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道器学说和言意学说的命题。“象”指物象和卦象,“道”指物象中所包...

日期:2017-11-22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考订文字正误,是治经的基础,而文字的考订,又离不开古音的审析。清代重要学术主张。为清初顾炎武所提。见于《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

日期:2017-11-20

文须有益于天下

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一个文艺社会学的命题,基本含义是要求文学关心现实,为改造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对杜甫、白居易的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比一般的载道说、教化说更...

日期:2017-11-2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重要政治思想主张。为清初顾炎武所提,后经近代学者梁启超归纳而成。

日期:2017-11-20

经学即理学

清代重要学术命题。为清初顾炎武所提。见于《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

日期:2017-11-20

顾炎武

清初学者、思想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自署蒋山傭,学者以其所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顾炎武一生,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地理、音韵文...

日期:2017-11-20

相反相因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用语。他认为天地万物莫不有“二端”,万物的变化发展即由“二端”的“相反相因”。

日期:2017-11-20

交轮几

事物对立双方的交感、变化和变化的动力。明清之际方以智概括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用语。

日期:2017-11-20

质测与通几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用语。质指实物,测为考察,概指自然科学;几指微妙的变化,通几指研究事物的微妙变化,概指哲学。

日期:2017-11-20

知至而以知还物

认识事物之后需用此种认识去实际改造事物。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提出的命题。认为人的认识,不能只是简单地、直观地反映事物,而应该是能动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改造事物。人取得了认识(知至)还不够,还要用这种认...

日期:2017-11-20

以费知隐

根据实际事物来探索和认识隐藏于事物之中的规律。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用语。“费”指实际事物,“隐”指隐藏在事物之后的理(规律)。方以智认为对事物的认识,要从认识事物的现象出发,从而探索事物之中的理,并...

日期:2017-11-20

宙轮于宇

明清之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提出的关于空间、时间的概念。所谓“宙”即古往今来的时间,“宇”指上下四方及中央的空间。“宙轮于宇”即指时间在空间中旋转流动。

日期:2017-11-20

心无体因事见理

心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它根据客观事物来了解其规律性。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提出的命题。

日期:2017-11-20

工商皆本

工和商都是推动生产的根本力量。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语见《明夷待访录》。

日期:2017-11-20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合理的法律制度,才能有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提出的带有民主色彩和法治色彩的政治主张。语见《明夷待访录》。

日期:2017-11-20

天下为主君为客

人民是天下的主人,君主是为天下所有的人服务的。黄宗羲提出的理想社会政治原则。语出《明夷待访录》。

日期:2017-11-20

文章为天地之元气

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的关于文艺的本原和本质的命题。黄宗羲“文章为天地之元气”的命题是在呼唤一种掀天揭地的悲剧之文,提倡一种愤积决裂的冲突的美。这是他的浪漫主义文艺倾向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

日期:2017-11-20

诗以道万古之性情

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的关于诗中之情的命题。语出其《马雪航诗序》:“诗以道性情,夫人而能言之。然自古以来,诗之美者多矣,而知性者何其少也。盖有一时之性情,有万古之性情。夫吴歈越唱,怨女逐臣,触景感物,...

日期:2017-11-20

心无本体

心自身没有本体,要靠修养学习来体认本体。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本体与功夫关系的命题。语出《明儒学案序》。

日期:2017-11-20

气之行处皆是心

气和心是统一的,有气就有心。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心气关系的命题。语出《明儒学案·河东学案·薛思庵学案》。

日期:2017-11-20

理气合一为太极

太极就是理和气的统一。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命题。

日期:2017-11-20

朴学

古代学术概念。清代经学复兴,清儒治经,不取宋儒义理,推尊汉儒训诂,主张据以恢复儒家经典原貌。考据名物,疏通典制,在乾隆、嘉庆间蔚成风气。乾嘉诸经师既以汉学名其学,又以其较之理学原始古朴而称之为朴学。

日期:2017-11-17

实学

导源于儒家利用厚生与经世致用的、讲究实事求是的学问。实学这一名词,始见于北宋间理学形成时期,其源流上可追溯至先秦时代,下则迄于清亡而不绝。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差异,而具有不...

日期:2017-11-17

汉学

清代经学的别称。清代经师说经不取宋儒义理,主张追溯汉儒古训,以彰明孔孟学说,故名。

日期:2017-11-17

人心一气

气是人心、人性的基础和本源。明末刘宗周的心性学说的命题,见于《语录》。他释人心为气,以此为基础进而形成以形气为本的人性论。

日期:2017-11-16

本体工夫原来合一

体认本体与道德修养不相分离,知与行不相分离。明代顾宪成提出的强调、重视实践的命题。出自《证性编·罪言上》,针对王学末流宣扬王学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说和只言本体、不说功夫、排斥实践的空疏学风。

日期:2017-11-16

脱弃陈骸自标灵采

明代焦竑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命题。语出《与友人论文》:“而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实者虚之,死者活之,臭腐者神奇之,如光弼入子仪之军,而旗鼓壁垒皆为色变,斯不谓善法古者哉?”这一命题就是提倡入乎前人而...

日期:2017-11-16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明代李贽提出的功利主义命题。出自《焚书·答邓石阳》:“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饭类耳,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与饭之外更有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日期:2017-11-16

化工与画工

“化工”即天工、造化之工,即自然之美。“画工”即人工,即有意加工的矫强造作之美。明代李贽为提倡自然之美而提出的两个概念,语出《杂说》。

日期:2017-11-16

自然发于情性

文艺是性情的自然抒发。明代李贽提出的文艺命题。其《读律肤说》云:“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

日期:2017-11-16

人无不载道

明代李贽提出的人道关系命题。出自《藏书·德业儒臣前论》:“道之在人,犹水之在地也。人之求道,犹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则水无不在地,人无不载道也审矣。”

日期:2017-11-16

是非无定质

明代李贽关于认识论和道德论的命题。出自《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

日期:2017-11-16

即本体即工夫

良知与致知、本体与功夫是统一的。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日期:2017-11-16

先天统后天

以正心的先天之学来决定或取代诚意、致知、格物等后天之学。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日期:2017-11-16

一切情欲从意生

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来源于意念和动机。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日期: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