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辉光日新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走进孔子作者:王学斌 2023-11-24 11:25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思想界、学术界反应热烈,热议纷纷。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两大全新命题,势必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着力探讨攻关的重大课题。如果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目标,那么“新的文化使命”则是笃行这一愿景的内在信念。仔细研读文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不难看到,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已给出十分明晰的实践方向,即“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围绕这一指示,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仍有继续深入探究与补充新的文化使命的必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中居于极为基础性地位。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也正是源于中华民族自身文明这种深厚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特质、形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从而突破了西方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所提出的城市、金属和文字的国家形成的“三要素说”,根据中国的资料(尤其是良渚古城的发现),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这就有力地破除了以往盲目推崇由西方构建的文明理论的迷思,纠正了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的误区,从而确立了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把握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与发展的思路。这也是缘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的深沉考虑所在。面向未来,要实现对于中华文明的“全面深入了解”,经由“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务必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第二,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更多关乎文明赓续的倡议,并着力塑造文明型政党的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良渚古城遗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路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或可以这样判断,创造性转化注重继承,创新性发展侧重创新,而创新毫无疑问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申言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脉相承、不离正轨的理论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后相继、相互奥援的贯通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上,无论是通过“两个结合”深入推进理论、制度、实践、文化等重要创新,还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皆需要从更高层面与更深层次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启示我们要更加精准地把握“两创”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其一,“两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发展创造的基本路径。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从中华传统美德到中华文化再到中华文明,“两创”不仅应用于具体的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问题,而且适用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议题,逐渐升格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路径,须久久坚持,不断拓展。其二,“第二个结合”为“两创”走向深入提供了明确的推进方向与理论基础。随着新时代十年文化变革的深入推进,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亦愈益加大,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便水到渠成、势所必然。循此逻辑,我们可以判断:“第二个结合”本身就涵括于“两创”之中,是“两创”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第二个结合”又突破了“两创”的预设范畴,“两创”经由“第二个结合”势必扩展到道路、理论、制度等方面,不再局限于文化一域。换言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第二个结合”反过来又为“两创”提供了正确的推进方向和理论基础。把握住此点启示,我们就能有意识地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战略高度,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更高更深更宏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上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拓展了“两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面向未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已成为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具体理论方法与实践手段。换言之,于更为繁复而高超的结合探索中,我们将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聚焦点,将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创生点,将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作为立足点,将经由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而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作为着力点,将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作为关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在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意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面向未来,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我们的任务重点、焦点、热点与难点,必当与中国深厚文明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承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吻合,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相一致。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文化理论创新方面进行更大力度与更高高度的精研深思。“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正是我们必须秉持的至为关键的理论结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概括,继续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继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继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将成为文化强国建设布局里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
《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书影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方面提出诸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极其重要的现实命题,一方面也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第二个结合”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邃的阐释与揭示。故在热议相关系列议题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使诸多目标走向深入、走向实践,亦是亟待展开的话题。唯有将诸多议题抽丝剥茧、逐一澄清,我们才能建设成辉光日新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秘书长)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