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名家解惑︱杨朝明:结合生活认识经典与圣贤

2024年4月,为进一步增强与读者的交流,《走进孔子》期刊组织“名家解惑:你提问我回答”活动,并通过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通知,面向海内外读者征集研读儒家经典时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疑惑。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参与...

日期:2025-01-18

杨国荣:世界之“在”——从人的视域看

人既存在于历史过程中,又是历史的主体;理解历史的演进与人的存在,离不开对人及其存在方式的考察。作为历史的主体,人的存在过程构成了历史变迁的实际内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此处的“事”即人之所...

日期:2025-01-18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

日期:2025-01-17

经典越山海,文脉传古今——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线下推广活动回顾

经典回响,历久弥新。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致力于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互鉴。

日期:2025-01-17

通知|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初鉴结果开放查询

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中华经典国际诵读接力活动),已于2024年12月30日完成作品征集工作,共征集合格作品2.3万余件。经大会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两轮线上...

日期:2025-01-15

公告 | 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作品品鉴规则

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中华经典国际诵读接力活动)自2024年9月启动作品征集以来,共收到作品2.3万余件,涉及海内外60余个国家和地区,搭建了多语种、跨...

日期:2025-01-15

“TikTok难民”疯狂涌入小红书,是文化交流的积极信号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沿阵地。近期,美国“TikTok难民”大量涌入小红书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日期:2025-01-16

AI“唤醒”山西永乐宫 一级文物合璧讲述历史风云

700年前曾共存于山西永乐宫的两卷珍贵经文相聚,首次合展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

日期:2025-01-16

2024年哲学研究发展报告

2024年哲学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哲学的方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推出彰显中国智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三...

日期:2025-01-14

山东年俗:老讲究与新活力

眼下,元旦已过,阴历乙巳年在即。国人心里真正的“年”,一般是指阴历年的更新,也就是“过年”。“过年”过的是“中国年”,即“春节”。“春节”的称谓很新,“元旦”的用法却由来已久。年名本身蕴含着新与旧...

日期:2025-01-15

乐岁弦歌起 非遗年味浓

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一派热闹欢腾的景象。

日期:2025-01-15

德州:大集热闹红火,年味儿渐浓

赶大集、备年货,近期德州各地的大集热闹红火,供销两旺。1月8日,在武城县四女寺镇“运河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上,同步推出了“山东手造 武城有礼”手造集市、“老字号”年货节、“网上年货节”以及“‘潮’‘趣...

日期:2025-01-14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丰富内涵

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

日期:2025-01-14

担负新的使命 凝聚奋进力量

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这天,2025山东省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新春季同步启动,活动将持续到三月初。遍览齐鲁美景,品尝当地美食,体验山东手造,欣赏民俗演出——到山东赶大集,不仅将成为春节期间的“热...

日期:2025-01-13

孔子论“政”与“正”

孔子劳心于政治,这源于儒学的根本关切。孔子思想中没有“两个世界”(今生、来世)的说法,他信奉现实现世的生活世界。在孔子看来,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间信任交往,年轻人怀抱理想,化行俗美,民生和乐,这是...

日期:2025-01-13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是教育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提升道德认知与加强道德实践的有益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日期:2025-01-13

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日期:2025-01-12

灵蛇献瑞——蛇画·画蛇

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狂舞闹新春。每逢过年,民乐《金蛇狂舞》的激扬旋律便总是萦绕在大街小巷,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这首乐曲由革命音乐家聂耳先生根据其故乡昆明民乐改编而来,无论从音乐形象还是命名来看,...

日期:2025-01-12

必读!如何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创新中华文化?

2024年,精彩的中国文化故事不断上演:从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春节申遗成功,从“文物热”“非遗热”到“博物馆热”……中华文明日益展现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日期:2025-01-10

从习近平的凝思感悟“何以中国”

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如约发表新年贺词。他在贺词中以历史的纵深感深情回望泱泱中华的沧桑巨变:“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日期:2025-01-10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海外分中心建设座谈会召开

1月8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海外分中心建设座谈会在济南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

日期:2025-01-09

黄玉顺:“儒家文化”略论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日期:2025-01-12

北宋隐士林逋作品重回杭州 百余件故宫文物在浙亮相

1月10日,由故宫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故宫·茶世界’观茶——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在浙江杭州开展。展览汇集了故宫博物院院藏的114件(套)文物,包括书画真迹、器物珍宝、存世贡茶以及古籍善本等。展...

日期:2025-01-11

“立象以尽意”:何以书法传统为中国特有

何以书法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此一论断的关键在于厘清书写与书法、美术字与书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书写何以独独在中国发展为一特有的书法传统?书法为书写的派生物,它起源于书写与口头传统的决裂。书写传统与口头...

日期:2025-01-11

梁涛:走向世界的儒学

这几年我提出新四书、新儒学,就是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对国人价值引领的作用。

日期:2025-01-10

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日期:2025-01-10

十二时辰:古人的时间之美

晨曦初露,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新的一天悄然开启。古人凭借卓越的才智,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一日的光阴精心雕琢成十二个各具风貌的章节——十二时辰。这一时间划分制度在汉代已经萌芽,当时人们开始采用“...

日期:2025-01-10

冯兵:王阳明的孝治主张及实践

阳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无论他身处何种环境,与师友往返的究心论道则是始终如一的。即便是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阳明亦与二三同志坐中军讲“良知”之学。

日期:2025-01-09

打牢社会治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治理智慧和人文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丰沛资源。

日期:2025-01-09

以数字化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

日期:2025-01-09

山东“三大集”的多重深意

1月7日,腊八,过年的序曲。这一天,山东全面升级“黄河大集”活动,更加突出地域特色和城市特点,同时搞了三场“人气”活动。

日期:2025-01-09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学习。在众多身份之中,孔...

日期:2025-01-08

坚持思想文化固本培元筑牢对党绝对忠诚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基础。巩固强化党对国家安全机关的绝对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从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锻造一支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甘于奉献、能拼善赢的国安铁军,有力筑牢对党绝...

日期:2025-01-08

“古今中西之争”的思想线索和双向阐释

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与西人交涉竞争”的“近世”以来,“中西之辨”的问题意识与“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的人文传统互为经纬。而在古今中西的思想交汇处重构学术的进路,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重寻历...

日期:2025-01-08

在大集里,感受山东文化脉动

热气腾腾、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在山东有一种热闹体验叫“赶集”。

日期:2025-01-08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从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实践为导...

日期:2025-01-07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蔡奇出席并讲话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3日至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

日期:2025-01-06

倡导“同球共济” 共创美好未来——从新年贺词感受习近平主席的天下情怀

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提出并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凝聚广泛共识,注入...

日期:2025-01-07

过年倒计时!腊八节看“腊”字里的齐鲁新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这句熟悉的童谣在耳畔响起,农历十二月初八,传统的腊八节如约而至。腊八,宛如一首悠扬的序曲,奏响了春节的乐章,让“红红火火过大年”正式进入倒计时。

日期:2025-01-07

腊月风和意已春:古代诗人怎么过腊八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宋代已经基本定型,当时主要的庆祝活动有浴佛会、食腊八粥等。诗歌记录生活,翻开古代诗人的作品,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过腊八节的吧。

日期:2025-01-07

林武: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立足“两个大局”,深入分析形势,科学确定目标,明确政策取向,系统阐述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

日期:2025-01-08

长图|腊八节:岁末温粥 熙暖如年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在每年农 历十二月初八。在中国古代,人们 通常会在这一天祭祀、驱疫、祈求 来年的丰收。

日期:2025-01-07

张宝明:古典学·语文学·语义学——人文史视阈中的学科建构

从人文史的视角出发,无论是古典学还是语文学以及语义学(以下简称“三学”),都可以说是一门立足经典、关乎交叉与有机整全的学科。

日期:2025-01-07

孔博年俗 腊八趣享——看孔子博物馆腊八节活动精彩呈现!

腊八节当天,孔子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社教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与。大家沉浸在年俗文化之中,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

日期:2025-01-07

杨国荣:伦理视域中的“熟人”与“陌生人”——兼议关于传统伦理的若干言说

熟人与陌生人的区分,现在已成为伦理领域所关注的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一看法渐渐成为考察传统伦理的出发点,而熟人与陌生人,则构成了传统伦理与现代...

日期:2025-01-05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主体性意蕴

任何文化要想立得住、行得稳,就必须要有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作为内在支撑,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日期:2025-01-05

陶渊明“孝道”的文学书写

研读陶渊明,可以发现学者通常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他对传统孝道的文学书写。陶渊明撰作“五孝传”,每传选取历史上具有典型孝行的代表人物,叙述其孝行、赞美其孝德,这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绝无仅有。

日期:2025-01-06

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贯通的理论结晶,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一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穿透力和实践引领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在新征程上做好...

日期:2025-01-06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激扬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日期:2025-01-06

《诗经》:中国文学之源 中华文化之歌

《诗经》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诗经》之韵,在于它以素朴真挚的语言镌刻先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表达,汇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力量;《诗经》之艺,在于运用独特的赋比兴手法...

日期: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