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李晓:让高雅艺术接地气冒热气

今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全城交响”再次奏响。在这座没有屋顶的城市音乐厅,音乐家们陆续走进上海的热门商圈、文化空间、街角花园等,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与艺术邂逅的机会,于城市各个角落奏响美妙的乐章。据悉,...

日期:2024-07-24

易伟平:科技引领视听创作深刻变革

近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新科技对视听行业产生着显著而深入的影响。尤其是2024年2月15日OpenAI重磅推出的首款文本生成视频的人工智能模型Sora,颠覆了过去制作视频所需的撰写脚本、布置场地、录制视频...

日期:2024-07-24

付桂生:青春化探索为戏曲传承提供新思路

从元代曲家胡祗遹提出“日新而不袭故常”,到清代李渔“传奇妙在入情,亦当与世迁移”的观点,戏曲艺术发展离不开以观众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其中既有文艺群体的高度文化自觉,也有戏曲自身蕴藏的创新思维。

日期:2024-07-24

冯俊 冯立: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新征程上,无论是对内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日期:2024-07-23

孙艳红:姜夔淑世词的雅正冷艳之美

中国文人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中国词史上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也不例外。他在游走旅食过程中不断地寻求生存空间,在传统仕隐之外开辟出文人的第三种生存方式——职业词人。这并不是姜夔发于内心...

日期:2024-07-23

钱锡生:陆游为什么写《入蜀记》

陆游(1125—1210年)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二年(1166年)他因有人进言说他“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宋史》卷三九五),这次罢官使他的人生遭受重大挫折。

日期:2024-07-23

丁道师:杜甫最重要的十首诗(三个版本)

读者历来喜爱各种文学排名和数字组合,因为通过这种排名会加深记忆,有利于文化文学传承。因此,就有了什么“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四大名著”“竹林七贤”“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等等不一而论。

日期:2024-07-23

陈翠玉:从汉元帝诏书看古代农忙止讼文化

所谓农忙止讼是指在农忙季节,为避免妨碍农时,停止受理田宅、婚姻、债负等民事案件。《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不过,这里提及的只是“仲春之月”,没有明确...

日期:2024-07-22

王宇:道统中传道者的老师一定是传道者吗?

在历史上,是朱熹第一次提出周敦颐传道于二程兄弟,不仅二程兄弟是道统谱系中的传道者,周敦颐也具有同样的地位,此即“周程授受”命题的由来。问题在于,二程反复强调其对“圣人不传之学”的再发现是来自于“遗...

日期:2024-07-19

张强:何为“儒家律师”

最近一段时间,深圳叶士心发起了一个“儒家律师”公益项目,号召有儒家情怀的律师积极参与普法、支教和儒家文化推广的事业。讨论“儒家律师”的概念和讨论“儒商”的概念不无相通之处:都是以儒家士君子为人格底...

日期:2024-07-19

孔祥安: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日期:2024-07-19

陈来:成中英哲学的“本体”

成中英认为,哲学不仅是“爱智之学”,还是“知人及己“之知”、爱己及人“之爱”,是一种“智慧之知、智慧之爱”。因为无论你追求什么,总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它表现为一种人对于知和智的需求。所谓“...

日期:2024-07-19

张立文 温海明:走向“和合学”之路——张立文先生访谈录

口述成史,别辟蹊径。2023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推出“尼山文库·儒学学者口述史”项目,积极探求儒学学者个人的思想学术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交融、与时代发展相并行,以建立独具特色的儒学...

日期:2024-07-18

陈丹:儒学阐发不只注疏释义,需多些时代之问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通过对话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其中的儒学“登峰”研究,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智慧,提升儒家文化传承创新话语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日期:2024-07-18

张学谦:纬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上迟至东汉晚期,是时人“纬以配经”观念的...

日期:2024-07-18

徐渊:吴承仕先生与《三礼名物》

1926年1月1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廿六),吴承仕上书章太炎论“古今文”(《华国》第二期第十二册)。是时,吴承仕正任课中国大学,为诸生讲《尚书》,“拟仿刘申受之例,别作集注,并仿江、孙之例,细为疏释”。

日期:2024-07-18

郑治文:“礼者,人道之极”: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之于儒学发展的典范意义在于昌明周孔之教、增辉礼义之道,建构了以“礼”为第一原理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从而继孔孟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日期:2024-07-17

陈君:《大学》《中庸》的经典化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中庸》原是先秦儒家的两篇文章,为孔门“七十子后学”所撰,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大学》主要讨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主要讨论性命之学和中庸之道,相传为孔子之孙子...

日期:2024-07-17

赵培:两周学术生态变迁中的《书》学

作为《书》类文献权舆之《坟》《典》类文献,其存亡情况,章学诚云:“左氏所谓《三坟》《五典》,今不可知,未知即是其书否也。以三王之誓、诰、贡、范诸篇,推测三皇诸帝之义例,则上古简质,结绳未远,文字肇...

日期:2024-07-17

郭齐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各国、各民族、各族群的经验,博采众长,援外于中,同时调动自身的文化资源,努力推陈出新...

日期:2024-07-15

舒婷玉:以“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还可...

日期:2024-07-15

孙丽华:过错与成长——《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其中关于人的过错的论说颇多。文章梳理了《论语》中有关过错问题的观点,阐释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待过错的态度与方法,分析了其思想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总结了蕴藏在《论语...

日期:2024-07-16

黄玉顺:生活现象学

生活儒学当然是儒学,却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谓“生活现象学”,即现象学的一种中国儒学形态。

日期:2024-07-13

陈晓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日期:2024-07-09

向晋卫:北魏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历史根基,高度凝练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

日期:2024-07-05

杨国荣:文明的价值意义

以文明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把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这一点。从哲学的视域看,文明既是指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文化创造成果的总和。具体而言,文明不仅有...

日期:2024-07-05

张新科:《史记》体现的大一统观念

历史著作既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和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史记》承载的思想非常丰富,大一统观念就是其中的核心。

日期:2024-07-05

刘增光:五经与中华文明的礼让精神

“礼让”是中华文化中渊源甚早的重要德行和观念,以“让”作为核心字的“谦让”“礼让”等词汇至今都为人们所常道及。从思想学理上进行探究可知,周代礼乐文明有着“圣人贵让”的传统,以让为礼的实质与精神,“...

日期:2024-07-04

张小霞:朱熹哲学中的人与宇宙

宋人所建立的世界观对中国近世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的体系是由朱熹完成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与人文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那么,朱熹的世界观与现代人的世...

日期:2024-07-04

刘彬:从出土文献看孔子的学《易》阶段

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传世文献记载只有三条。《论语·述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关键词“易”,《鲁论》作“亦”。若如此,孔子与《周易》就没有关系。《史记·孔子世...

日期:2024-07-03

刘光胜:新见文献视野下的“文王演《周易》”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文王是易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文王演《周易》”是否确有其事,以及推演易学的具体内容,向来是学界辩难的焦点所在。

日期:2024-07-03

陈霞:汉代尊孔崇儒下的儒学与社会

随着孔子、儒学在汉代地位的提升,以及汉统治者尊孔崇儒的重视,汉代社会尊孔之风也逐渐兴盛。从曲阜汉代碑刻来看,在鲁地,无论是以鲁相为代表的官僚阶层,还是以孔子后裔为代表的孔氏家族,甚至是鲁地的平民百...

日期:2024-07-03

樊锦诗:挖掘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

日期:2024-07-02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

日期:2024-07-01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知天地社会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民族精神特性;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

日期:2024-07-01

邹广文: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

日期:2024-06-30

徐兴无:中国经学的阐释方法与传统

 《史记·孔子世家》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在中国经学的叙事中,孔子删定六经于礼崩乐坏之时,可见其艰,故在当时,晏子已讥刺孔子“当年不能究其礼”。秦火之后,六经残缺不全,虽经汉武帝...

日期:2024-06-28

纪莺莺:“认识实践”抑或“生活实践”?——读《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

在《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以下简称《反求诸己》)一书的结语中,作者罗祎楠自陈“这本小书是我在博士毕业后人生体会与学术思考的一些呈现”,可见此书是作者在西学训练和国内生活之间往复并反...

日期:2024-06-28

王杰 陈吉旭:《宋论》中的学术与治道

学术与治道是历代学人与政治家都关心的话题。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亲历鼎革之变,后隐居山林,发愤著书,晚年写成《宋论》。此书以宋朝的兴盛、衰弱、灭亡为主线,探讨古今兴亡之道,力图从宋朝盛衰转变的历史经验中...

日期:2024-06-27

朱承: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

经典传承对于维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上形成的经典依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域中的必有之义。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的,前人经...

日期:2024-06-27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

日期:2024-06-27

杨艳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观

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中产生并形成了为整个民族所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孕育出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为深厚的文化...

日期:2024-06-27

孙伟:情义兼备——孔子“亲亲相隐”新解

最初引起学术界有关“亲亲相隐”争论的是《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日期:2024-06-27

黄玉顺:易学第一女哲穆姜

穆姜对《周易》哲学的贡献主要是“三个首创”:一是首创对“元亨利贞”的哲学诠释。二是首创“四德”概念。三是首创“易不可诬”的原则。

日期:2024-06-25

荣宏君:牡丹真正进入诗词作品是从唐朝开始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历来颇受众人喜爱,那么,它是何时进入文化艺术史的?历史上,众多牡丹绘画名家留下了哪些珍贵的艺术作品?

日期:2024-06-24

赵跃:跨文化语境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当代进路

新时代,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处在古今中外多学科、多视野、多语境的交汇处,在传播理念、话语构建、传播模式等方面面临新的需求与挑战。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应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及对人类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之...

日期:2024-06-21

吴钩:细说宋朝的“高考”

科举与高考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都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有助于打破阶层壁垒、实现阶层流动的制度性渠道。一个人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只要肯努力读书,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便是科举与高考的共同意义。

日期:2024-06-19

黄玉顺:儒家教育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

日期:2024-06-18

阮忠: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

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

日期:2024-06-17

王东峰:从别集编纂看唐宋文学观念差异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比如“唐之诗,宋之词”。历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每个时代的文学观念及作家气质也都呈现出不同风貌。我们通过唐代和宋代文人别集...

日期: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