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济南开元外国语小学以“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为主题举办2023年班级文化艺术节展演,通过合唱、朗诵、非遗项目等形式,展现新时代少年学子的精神风貌。
头上戴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的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上演,陈列在国博“古代中国”...
“陕西将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赵艳31日表示,活动将重点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为...
从“千年古城”泉州,到“千年古都”北京,5月27日下午,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影视文旅产业推介会北京专场在首都北京盛大开启。
中国古代的读书方式有诵和吟两种基本形式,我们现在合称为吟诵。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
近日,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在丝路敦煌开始试运营演出。
2023年法语诗歌朗诵大赛全国总决赛5月2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全国14座城市的选手角逐一二三等奖,进一步推广法语语言文化和法语国家及地区文化多样性,展现法语诗歌的独特魅力。
5月26日,观众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40届吉隆坡国际书展上观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古文字工程”)故宫博物院平台阶段成果发布会22日在京举行。《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谢伯殳卷”,是“古文字工程”故宫博物院平台阶段成果中的核心。
骨针与骨鱼叉、直腹筒形罐、炭化木雕艺术品……《七星合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历史华章》日前在沈阳博物馆开展,展出文物214套247件。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珍宝展”展出文物5月18日迎来定期更换,两件“清乾隆款窑变梅瓶”亮相敬典阁,展现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色。
历时十年的故宫博物院藏甲骨整理已初见成果。作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古文字工程”)故宫博物院平台阶段成果的核心,《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谢伯殳卷”5月22日首发面世。
沈阳故宫博物院月18日面向公众开放文博书房,打造博物馆里的“公共阅读空间”。
2022年结束的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樊家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经初步修复整理,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济南考古馆展出。
5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对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进行全面改陈和提升。专题展览“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书画”等已完成改陈向观众开放。近期,国家博物馆还将进行“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佛造像”的改陈工...
5月16日,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山东主场活动“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展”开幕仪式在山东博物馆举行。本次陈列展展出文物2000余件,分为“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5个部分...
“遇见隆化·预见未来”河北隆化招商推介会5月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隆化的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了树皮画、根雕、满族剪纸、手工玻璃工艺品制作等技艺。现场还设置了隆化特色商品展览,展现了隆化的历史文化与自然...
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6日消息,该院近日组织泥河湾盆地新庙庄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认为,经过历年的考古发掘,泥河湾盆地新庙庄遗址基本构建起距今12万年至1万年间的文化序列,补充完善了...
5月10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19-2020)》新书发布会10日在北京举行。据介绍,这部《年鉴》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外人文交流实践的累实之果,对推动中国与世界...
中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塔,世界上最早的感知地震装置、湿度计、二级火箭、脱离了天文仪器的独立自鸣钟……“张衡所做的地动仪也是首次在新疆站展出。”5月11日上午11时,新疆科技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在乌鲁木...
在北京,从钟鼓楼一路往南,途经万宁桥、故宫等直至永定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虽称为“线”,但它其实是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智慧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5月9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组委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送文体进校园活动日前在京举行启动仪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不少人眼中,非遗就像老古董一样,有点高冷,只适合摆在博物馆的展架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最近这几年,只要你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非遗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从书签、文具、...
农历三月十七,随着雄浑磅礴、悠扬深沉的鼓声和高亢刚阳、浑厚庄严的钟声在河北省新乐市伏羲台山门广场上响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乐伏羲祭典”正式开始。现场,人们在伏羲台前肃立观礼、拜谒敬仰,仪程...
“五一”假期,素有“花鼓之乡”之称的安徽省凤阳县,地方旅游文化部门推出文旅融合、促旅游经济振兴新举,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凤阳花鼓搬上明皇陵景区的假日舞台,让游客在快乐旅游的同时,欣赏...
《小学》是孩童学习儒学的入门书,又是成年人存心养性的性理学修养书。一方面,《小学》是蒙学教材。朱子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底样子。”(《朱子语类》)朱子认为,无论是小学教育还是大...
拥有逾200年历史的沈阳故宫戏台,5月3日上演了传统评剧《打金枝》,观众沉浸式体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戏曲之旅。
4月27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组织召开的水洞沟遗址发现暨宁夏考古百年新闻通气会获悉,水洞沟遗址发现暨宁夏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从2023年3月持续到10月,通过成果展示、学术交流、转化利用...
4月22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在南宁市民歌湖水上舞台开幕。来自中国25个省区市...
由尼泊尔国家旅游局、中国华岩寺联合主办,北京协力环宇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重庆慈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华岩寺藏汉代画像石拓片展”在加德满都顺利开展。
4月20日,为传承弘扬中国甲骨文化精髓,通过甲骨文的宣传传播,助力“中国文字”打造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第五届华夏文字节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举行,同时北京、香港、南京、成都、福州等全球三十多个城市...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孔子学堂的公益平台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两个结合”,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引领文明新风尚,4月21日...
4月22日,《笔意贵留——关良戏曲人物作品展》在山西省当代美术馆开展,20余幅作品带领民众走进中国戏曲人物画鼻祖关良的“笔墨人生”。
中非共和国班吉大学孔子学院当地时间4月18日上午在班吉大学内举行揭牌仪式。
4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南宁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市地坛公园举办2023年“潮玩三月三相约游广西”(北京)宣传推广活动暨广西非遗精品艺术展演,诚邀广大游客来广西赏八桂...
刀落,刻画、敲击、推拉、旋转……当木柄锤敲打着印花工具,或远或近,或深或浅,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便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江西南昌青山湖区昌九社区,南昌市第三届“洪城工匠”、南昌皮雕代表性传承人许骏正在...
4月16日,中国美术馆一口气迎来三个大展以飨观众。“抟土为神——史延春彩塑艺术作品展”和“以神取形——吴宪生作品展”都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
雅致的宋韵美学、瑰丽的千年画卷、浓墨重彩的青绿山水……4月13日至16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广西南宁市完整“展卷”,为近万名观众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青绿”盛宴。
4月14日上午,在百手民艺学堂研学导师的带领下,私立济南齐鲁学校的小学生开启了一场以寻名士、访名泉为主题的研学之旅,推动学生了解家乡泉城历史文化,激发广大少先队员泉城主人翁意识。
记者4月13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主办,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承办的《披沙拣金——敦煌研究院藏文物撷英展》近日在莫高窟开展。本次展览共遴选文物120件(套),分为梵书妙相、尘间物华、多元共生、雪...
近日,作为“京韵·婺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北交流展”的压轴大戏,由国家大剧院、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的2023“婺风遗韵·春天里”金华非遗周活动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该活动将...
4月7日上午,孔子学堂万里行(齐鲁民族行)走进济南活动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举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主任周静,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据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消息,济南市济阳区卢氏旧居保护利用及综合整治项目工程(以下简称“卢氏旧居四期工程”)日前顺利通过初步验收。通过四期工程的实施,卢氏旧居已基本恢复了建筑原有的规模与风貌,一改往日...
博物馆常被看作是一类“守旧”的机构。这或许源于它所收藏的物品多为“旧物”。但实际上,博物馆身在社会当中,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处在纷繁世界中的博物馆》一书中就提到,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种种浪潮中已不...
迷糊戏原称“眉户”,是陕西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传入新疆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深受新疆人民喜爱的戏曲剧种,被称为迷糊戏。
西夏王朝统治者主张儒佛并重,在利用佛教净化民众思想的同时,也大力汲取中原民族的儒家文化,如三纲五常、圣人名教等,以维护统治。西夏第二位皇帝谅祚(1048年—1068年在位)执政后,广泛推行以儒学为主的汉学,...
——2022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走笔
在文物行业,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寂寞,用一只只巧手、一双双慧眼,一颗颗匠心、一腔腔热忱,让无数破损残缺的文物重获新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物修复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陶埙演奏的《相思曲》、冀中笙管乐(里东庄音乐老会)演奏的《玉芙蓉》等精彩节目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聆听;廊坊第什里风筝、石家庄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邢台桐泰祥糕点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展销,让大众近距...
近日,在天津举行的非遗市集上,叶雕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学会以时尚创意叶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丝。五大道的小洋楼、杨柳青的年画、十二生肖、书法绘画、卡通人物等潮流元素,在小小的叶子上,生动上演,焕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