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2024-07-22 09:14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一部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深刻书写和记录了一个个特定时代的风貌和气质,震古烁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当代青年人应自觉树立起经典意识和时代关切,既做踏实敏锐的理论研习者,又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躬身实践者。为此,本刊特组织几位青年学者围绕如何使读经典悟原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进而推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展开讨论,并邀请专家予以点评,以期为当下青年进行经典研读和哲学思考带来经验和启示。
与谈人
郭弄舟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吴剑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李铁铮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生
主持人
本报记者张颖天
1 经典的智慧力量
主持人:经典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大浪淘沙后依然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书写和记录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具有永恒的价值,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请谈谈怎么理解“经典的力量”?
吴剑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思想的穿透性和永恒的启发性。它们或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或建构了一种思维范式,或开拓了一个论域并引发持续的思想争鸣,或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理论视域,抑或兼而有之。我觉得,经典有三种力量:其一,经典能够点燃思想火花。经典不仅记录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更蕴含着对生命、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经典文本中那些闪烁的智慧火花,可以激发读者的灵感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想边界,从而推动知识和思想的不断创新。其二,经典能够促进文明对话。经典文本具有超越时代的力量,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其三,经典能够破除思维的盲区。经典文本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资源,能够促使读者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自我审视,从而走出固有的认知局限,获得高阶的认识能力。
郭弄舟:哲学社会科学经典是经历史洗礼、筛选而流传至今的传世之作。“经典的力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经典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指引力。经典当中蕴含着对时代的思考,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经典是开放的,不断向现代延伸的,并且仍然继续参与着当代现实的构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经典的力量”具有清晰的解释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能够借助经典来透视和把握现实,进而形成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清晰认知。借助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人生确定航向,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
李铁铮:经典作为文化的存在方式,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见和高度的艺术表达,对人类本质、社会结构和道德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对当今社会文化演进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经典本身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命意义。经典是人为创造产生的,又是为人服务的。它把人的生活世界和动物的自然世界区别开来,使人成为“文化的动物”。可以说,在人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中,经典赋予了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经典的力量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对人格的塑造。经典通过以符号为载体的教育形式,教化引导人从以生死两端为生命周期的“生物性的人”,转化为“社会性的人”,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通过经典的力量和价值,我们不仅能在知识上得到充实,在思想上得到提升,更能在人格和精神上不断完善,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典籍、外国经典作品等,都是我们感悟历史脉搏、追求精神滋养的重要资源。请谈谈我们从诸多经典中可以汲取到哪些哲思养分?
郭弄舟:研读经典就是和先贤对话、提升自己智慧的过程。就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来说,它给我们提供的养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致卢格的信中,马克思提出,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并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的哲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二是实践性特质。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关键所在。三是人民性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生动诠释了“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李铁铮:读经典、悟原理,对于修养身心、锤炼品格极为重要。首先是经典对世界观的滋养。经典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理解社会变迁和观念演进,并以此构建开阔的全球视野。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揭示了经济基础对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和人类社会的内在联系,使我们更加关注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探讨了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的原理,使我们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增强对全球事务的关注和理解。其次是经典对人生观的滋养。经典中的深厚哲学养分,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意义。例如,《庄子》中的“逍遥游”教导我们要超脱功名利禄,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的命运,使我们反思个人存在的意义,通过追求道德和善行找到生命的价值。最后是经典对价值观的滋养。经典帮助我们确立核心价值观,培养批判思维,并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引领我们关注劳动者权益和社会公平,理解社会不平等和冲突的根源,进而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伦理道德,追求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讨论了幸福生活与美德的关系,强调实践德性的重要性。
吴剑锋:经典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更是思想和哲理的宝库。经典蕴含“惊奇”和“爱智慧”的哲思基因,能激活和唤醒我们的内在好奇和求知冲动。通过研读经典,我们能汲取到:第一,思想的深度与自省。经典著作常常提出深刻的哲学命题,引导我们深度自省。中华优秀传统典籍,如《论语》《道德经》,以及外国经典作品,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激发我们对人生意义、道德规范、理想社会等的反思与感悟。第二,多元的视角与包容开放的心态。经典著作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多元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这种多元性有助于涵养兼收并蓄的胸怀和境界,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例如,通过研读西方经典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第三,历史的洞察与反思。经典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动力机制和社会结构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揭示社会历史演变规律的经典理论。这些理论洞察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下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框架。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出发解释社会变迁的规律,为科学认识和改变世界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
2 研读经典的方法进路
主持人:万事万物皆有方法,掌握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读经典、悟原理,也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指引。请谈谈在经典文本研究中要注意掌握哪些方法?
吴剑锋:其一,研读经典须善于自我提问。提问能促使个人对研读经典有更深的觉察,建立与经典间的最初连接。通过自我提问,可以不断促进主动思考,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探析到文本的深层意义。例如,有益于提升经典研读体验与获得感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读?有的读者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读,有的为自我提升而读,有的为完成任务而读,基于不同原因或动机,适合的具体方法和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只要开始读就会有收获。其二,研读经典须从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著作能够激发持续的研读热情。兴趣将引导我们更加专注与投入,自行解决研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它是通往自身内在力量的一条通道,导引我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其三,研读经典须勤于笔记积累。研读笔记能有效提升研读理解力。勤于积累读书笔记有三项重要作用:一是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做笔记是复现和回忆的方法,写笔记能够有效地激活原先的研读记忆和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二是积累素材,收获反馈。写笔记也是知识输出的最初方式,它不仅可以为正式写作积累素材,还可以促使我们检查研读的成果,建立深化理解的自我反馈机制,形成研读与写作间的良性互动,提升研读的获得感。三是丰富连接,激发创意。写笔记还是一次深度思考的成果。在坚持写笔记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个人的笔记系统,它能够为研究和写作沉淀构思,建立丰富的思想连接,从而激发观点的创新。
郭弄舟:经典著作的生命力,既在于当它被创作时直接回应时代问题,更在于不断地被后来者研读、回应、批判、研讨、质疑、辩驳。这些相关的文献都与经典本身共同形成一个经典的文本群,从经典著作创作的时代走来,不断延伸到当代。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经典都是回答人类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并继续发展的鲜活理论。这些经典眼界广阔、知识丰富,即使只是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经典专著,其中也都会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法文版序言中,曾对他的法国读者们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于研读经典来说,也需要一番不畏劳苦的攀登,才能够达到经典文本的思想高度。
就方法而言,其一,逐字逐句地读。作家的写作过程,是一字一句地将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的。因此在我们研读的时候,也需要一字一句地研读,对于文本存有敬畏,逐渐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其二,贯通反复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整部的经典著作,还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或片段,都需要完整地、反复地研读,静下心来揣摩作者的心思。不贯通研读,不足以对文本议题有明确的概括,不足以对文本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不反复研读,不足以对文本思路有整体的掌握,不足以对文本细节有合理的解释。
李铁铮:在经典文本研究中,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把经典研读与问题意识结合起来。基于此,我们应该在研读经典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涉及文本所探讨的主题、作者的观点、人物的行为等。通过提出问题、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挖掘文本的内涵。其次,把经典的历史语境与思想史发展结合起来。经典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在经典研读中要立足大历史观,弄清楚经典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进而我们还需要把经典文本放在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这包括了解文本与其所处时代的其他重要思想流派或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和传承,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的现实发展相联系,从而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参考和理论依据。再次,把经典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结合起来。我们需要从经典文本中提炼出核心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把这些核心观点与当代社会现实相观照,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普遍适用的价值意义,进而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和措施。最后,还应该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包括比较研究方法、注重历史方法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等,扩展经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全面解读经典文本的内涵和意义。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中。
3 经典的现实观照
主持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请谈谈如何运用经典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郭弄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研读其他经典也应如此,要联系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来思考。在研读经典著作时,要坚持守正创新。回到历史而明其正,透视现实而得其新。在研读中强调历史性、学术性并不会削弱现实性的维度,反而能更接近现实,更深刻地把握现实。经典文本本身是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现实困境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应在回到历史的基础上,研析经典形成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经典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并结合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与具体分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切实地思考当代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吴剑锋:创新是研读者的个人理解力、精神品质与社会现实互动的结晶。我觉得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运用来提升经典的现实观照力:第一,将对经典的深度研讨作为知识创新的交流平台。这样的研讨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复述,更是对其思想深度的挖掘和批判。通过集体讨论,学者们可以分享不同的见解,激发新的思想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得以涌现,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使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和融合。第二,将对经典的细致研读作为理论创新的资源库。理论创新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前进的动力,而经典文本则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资源库。经典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能够为现代理论创新提供论证方法、概念框架、语言风格和精神气质等丰富的资源。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研读,我们可以提取其中蕴含的但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思想资源和线索,还可以借助知识考古学、解释学以及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和提炼出新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这种研读方式有助于研究者形成批判性思维,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第三,将对经典的批判性探究作为方法创新的动力。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创新是提升研究质量和拓展研究领域的关键。批判性探究意味着不仅要理解和尊重经典中的思想,还要敢于质疑和提出挑战,从理论问题和中国经验出发,审视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发现其论证漏洞和理论局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从而推动方法的革新,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铁铮:用经典推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丰富拓展并不断学理化的过程。学理化,增强了经典理论的生命力和彻底性。当代青年人研读经典不仅是提高其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其正确理解和把握时代使命、担当时代责任的重要保障。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仍不时以新的形态出现,当代青年人要深入理解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论力量和思想武器,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争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经典,才能更好把研读经典和现实发展统一起来,着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专家点评
走进经典、把握时代、迈向未来
同大多数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理论工作者一样,笔者的求学之路也是从学习和研读经典开始的。为什么要研读经典,研读经典有什么用?怎样才能把握经典,研读经典有没有高效的方法?历史中的经典能否回答时代关切的问题?这是经常萦绕在广大青年脑海中的问题。郭弄舟、吴剑锋、李铁铮三位同学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感同身受。对于我们广大青年来说,学习和研读经典的过程,就是我们掌握科学理论、走进时代现实、形成方法自觉、获得历史主动的成长过程。
一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研读经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三位同学提到的,经典中蕴含着批判性思维、实践性特质、人民性立场,滋养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研读经典,我们能够获得思想的深度与自省、多元的视角与包容、历史的洞察与反思。
只有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把握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不仅仅是几个核心概念、若干重要判断,也不仅仅是一套逻辑体系,更重要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判断与判断之间的关联,以及这些关联或者逻辑体系背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经典作家探寻历史规律的实践历程、经典作家探究科学理论的现实指向、经典作家追求客观真理的价值关切。
经典凝聚了一代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探索,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拣选。真正读懂经典,不是要带着放大镜回到故纸堆中去,而是要运用抽象力透过文本深入思想探索的进程,打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场域。通过研读经典,青年人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自身理论思考的历史方位,更加主动地明确自身实践创新的方法自觉。
二
实事求是地说,研读经典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借助经典理解理论、把握历史、明确使命,更是需要艰苦的探索。很多青年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经典太难读了,到底怎样才能读懂经典呢?”“该如何看待历史中的经典与当代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吴剑锋认为,研读经典须善于自我提问、勇于从兴趣出发、勤于笔记积累。郭弄舟在强调研读经典要逐字逐句、贯通反复读的同时,还提到了经典著作在思想史上形成的“文本群”问题,非常有意义。这与经典文本研究中的科学方法论直接相关。李铁铮从经典研读与问题意识结合、历史语境与思想史发展结合、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结合三个角度阐述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坚持辩证历史的观点。
研读经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经典著作的文本是摆在我们台前案头的客观存在物,经典著作的创作过程、时代背景、思想语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经典著作的传播和阐释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过程,这构成了我们把握经典著作的客观前提。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研读经典,必须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文,深入到经典著作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情景之中,把握经典著作的思想观点、叙述逻辑、理论方法。同时,经典著作传播阐释的客观历程,本身也构成了我们走进经典著作、把握科学理论、明确自身使命的必要参照。
研读经典必须坚持辩证历史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强调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经典著作本身也不是独立的存在,一部经典著作往往与其他经典著作一道,共同构成了另一个“文本群”,相互呼应,记录了经典作家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经典著作本身的传播历程和阐释成果,也已经内在构成了经典的力量以及我们把握经典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介。
三
三位同学聚焦当代青年如何运用经典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讲得都很好。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这些经典的形成,距离我们已经很久了,对于今天的社会现实还有指导意义吗?我们不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为例加以说明。
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说,广为人知的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然而,将这部手稿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来看,可以发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为走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所作的理论准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充分证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经典著作,今天学习和研读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就是,学习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秉持人的解放的远大理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先进成果,通过理论上的自我革命推动哲学方法论的创新。
对于《共产党宣言》来说,结合这部经典著作的创作过程、理论阐述、传播历程,除了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的世界观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工作外,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将一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历程。譬如,面对19世纪下半叶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前后工人运动的差异给出具体分析,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对于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判断,马克思恩格斯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但同时又立足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和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对俄国革命的道路给出了具体分析。
经典的研究和阐释,总是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切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呼唤。当代青年应完整准确运用科学理论、系统深入把握时代要求、自主自觉明确奋斗方向,在研读经典中推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作者:周嘉昕,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