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大河之洲里的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山东省文联作者: 2023-10-25 11:05
近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艺术论坛在曲阜举办。本届艺术论坛筹备期间,受邀嘉宾紧紧围绕“文明互鉴 以艺通心”的论坛主题,积极创作,撰写了20余篇、约17万字有新意、有深度的主题论文,对新时代如何展开国际交流与对话,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富有智慧的探索,相关文艺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将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带来多维的思考和启发。
大河之洲里的中国式现代化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证明了人类不是独立存在地球上的,而是与自然、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近十年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着生态文明建设。如果说,我们所建设的64处国际重要湿地以及901处国家湿地公园是一种反映在经济社会领域里的物质实践,那么我们所倡导的生态美学则是一种社会精神领域里的文化实践,而这种文化实践又集中地体现在了近期《湿润的文明》《湿地:我们的家园》等多部反映湿地生态文化的纪录片当中。其中,纪录片《大河之洲》将生态文明与黄河文化融为一体,使得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被赋予了人们对大自然丰沛的爱与想象。在水面上天鹅的展翅飞翔中,在秋水共长天一色植被想象中,在现代城市与绿色生态的杂间互置中,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可以说,这部纪录片精确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核心精神与外在大美气象。
人与自然的共情共生
2022年11月武汉举行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黄河入海口风貌的大型纪录片,《大河之洲》让我们得以聚焦湿地上神奇一面。怀着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创作者拍摄到了各种生灵相互支持、共生共运的生态之美。无论是珍惜飞禽独处时的纯净与灵巧,还是鸟群结队逐日而去的壮观与辽远,都证明了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着历史性变革。这种黄河口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呈现,既来自当地政府将生态保护放首位,在大河之洲增添绿色,为盐碱之地改良环境的举措,也来自创作团队的以东方智慧的匠心精神纪录了人类历史上这一伟大创举。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此之前,人们无法想象这片退海之地,不毛之地上会拥有一片片翠绿,一群群生灵,而通过4K技术强大的细节表现力,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鹈鹕都毫发毕现、丝丝入扣。在黄河儿女的安心守护之下,黄河入海处成为了动物的天堂。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说:地球上的物种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物种与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大地、空气都须臾难分,构成一种能量循环的平衡的有机整体,对这种整体的破坏就意味着生态危机的发生,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这是近百年来科技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下,人类对自身的一次全新感知。万物有灵,如何让人情体验融入自然世界,《大河之洲》将亲情友情赋予了众小生灵,就像在东方白鹳的哺育幼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一幕幕动物夫妇在寒冬风雪中坚持孵蛋,又辛勤觅食哺育幼鸟的场景感人至深,动物朴素的繁衍本能与人类生儿育女的艰辛感受瞬间产生共情,更好地唤起了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段鸟儿的传宗接代场面发生在一座座化的高压电塔之上。当她们的世界进入了我们的世界,当地电业公司通过制作人工鸟巢为东方白鹳提供帮助,保障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呵护着人类的朋友。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生命的礼赞与悲歌、坚韧与温情,繁衍与传承,都在这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影片通过镜头把家庭伦理的关爱目光聚焦在自然动物身上,借助全知视角的拟人化叙事手法形成叙事同构,让观众情感投射进可爱的生灵主体,更好地唤起了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敬畏自然与诗意栖居
黄河三角洲的人民世代生活在这里,湿地不仅是他们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也是他们敬畏自然的灵魂栖息之地。就像每年正月,黄河口的渔民都会赶到红光码头一样,他们在这里迎来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祈求风调雨顺,而大自然则回馈给他们丰厚的海洋物产。《大河之洲》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不应该是索取的、消耗的,甚至是涸泽而渔的,而应该是互助的、灵韵的,甚至是天人合一的方式。地球亿万年的演进,让自然进化出维持自身平衡的能力与智慧,人类要敬重这种原生态力,不能盲目干预。
近十年来,生态保护意识已经从政府主导的宣传动员深入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大河之洲》选取了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多个爱鸟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如何从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走向开放包容的生态文明思维模式。一只被取名为“周小纵”的纵纹腹小鸮,因意外被中学生周夕荞救助后不愿离去,便被一些附近居民误会是不详之物,周夕荞和她的小伙伴们就想尽办法向周边人讲述“周小纵”的故事,普及万物平等的生态文明观。最后,邻居们终于消除了对猫头鹰传统误解,也明白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河之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道理。
当城市的快速扩展与动物的区域活动发生冲突时,是又一次考验人类大智慧的时刻。每年冬天,大批白鹭都会从南方迁徙到东营市郊区的一片密林,然而2012年,一条市政公路却计划穿林而过,几千只鹭鸟即将无家可归。经过市爱鸟协会的提醒,当地政府多花费5000多万元,不仅更改了道路规划,还把这里变成了更适宜人们生活的湿地公园。于是在片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画面右侧是茂盛的绿林及盘旋在上空的白色生灵,左侧是车辆来往穿梭及蟠龙般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它们共处一个时空之中,二者各司其职、各安其命。我们只有给另一种生命体打开窗户,才能让自己诗意的栖居,这种人对自然的敬畏,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让我们对大自然油然而生地感恩。
生态产业与命运共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大河之洲》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了一次极有代表性的呈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几乎涵盖了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经济作物、石油开采等各个领域,东营这座只有40建市史的年轻城市能够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有着其独特的治理理念与产业机制。《大河之洲》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故事,展现出了这种生态产业的绿色机制与核心价值。
黄河三角洲生态极其脆弱,有的区域土壤含盐量高达千分之十七以上,一度成为绿化的禁区,然而黄河儿女却以实际行动证明,这片被贫瘠命名了千百年的土地却完全可以成为丰收之地、富饶之地。借助科技的力量,当地人选择耐碱植物、培育适宜农业、寻找湿地商机。以石油商人苟水明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转行投身生态产业,从永安镇一个600亩的小林场起步,如今已拓荒四个林场,16000亩绿色林地。在林荫之下,是小欢猪、珍珠鸡、赤松茸以及各种中草药的世界。镜头里同时给我们展示出了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他们从看天吃饭的农民到现代林场的“上班族”,乡村振兴中的每一个人既是黄河生态治理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
与一般湿地不同的是,黄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地上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地下则是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东营市源源不断地支援着国内的经济建设,而石油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能源指标,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发展的关注重点。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不仅能源的消耗,也在同步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能源再利用。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共同承担的CCUS项目,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后再次注入地下,使几乎废弃的一批老油井得到再次利用。这一技术犹如一座工业森林,每年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我们敢于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承诺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信心支撑,并且秉持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21年,东营市也因此获得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大河之洲》让我们看到黄河三角洲的高质量发展变化,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通过实景生动讲述了齐鲁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黄河故事。
开放姿态与文明交融
如今人类不仅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不可分割,同时人类社会自身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里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河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朴素、平和、安定的性格,也蕴含了中国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纪录片通过那些黄河治理、黄河开发、黄河安澜让我们看到了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通过海洋开采、海洋捕捞、海洋科考,让我们看到了以海洋文明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发展观,这也是黄河入海口的独特性所在。
奔流的黄河在入海口化作一条条辐射式的支流——“潮汐树”,这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个姿态表征,你中有我,互相补充。《大河之洲》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黄河入海口风貌的纪录片,在所有的黄河叙事中拍摄之精美、视角之独特、意蕴之高远,使得它成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镜头下黄海与渤海那条泾渭分明的交割线是蓝色与黄色的调性融合,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握手,在黄河入海的一刹那,我们涌动着的幸福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带来的力量,而我们拥抱世界的姿态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阐释。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山东省第三批签约艺术评论家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