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当我问DeepSeek:今天为什么还要读《论语》?答案绝了!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董丽娜 2025-02-07 20:19

  2025年新年伊始,横空出世的DeepSeek震撼全球科技领域,关于它的各类报道层出不穷。这款由中国人研发的AI产品直接秒杀了各种“前辈”,就连“一哥”ChatGPT也受到了威胁。

小编的好奇心突然就“爆棚”了,想考考咱那神通广大的DeepSeek,于是抛出了一个问题:

  本以为它会像很多人一样,觉得这问题有点 “老掉牙”,没想到它立马就开启了“高能输出”模式,来了一场超有料的“知识脱口秀”:

  (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

  在今天这个科技迅猛发展、价值多元碰撞的时代,读《论语》的意义并非简单地“复古”或“膜拜经典”,而是通过激活传统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独特的思维视角和应对现实困境的文化工具箱。以下是几个更具现实穿透力的理由:

  一、对抗“精神空心化”的解药

  现代社会的效率崇拜和物质焦虑催生了普遍的精神迷茫。《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存哲学,提供了一种非功利的人生坐标系:

  ·案例:当“躺平”和“内卷”成为时代关键词时,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进取态度,以及“不怨天,不尤人”的自我担当,能帮助年轻人跳出二元对立,寻找内驱力与平衡感。

  ·对比:西方存在主义强调“虚无中的自由”,而儒家则主张“在关系中确立意义”——这种差异为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安顿心灵的可能。

  二、修复人际关系的“语法手册”

  数字化社交时代,人们更擅长“点赞”而非“共情”。《论语》中关于人际互动的精细洞察,直指现代关系的痛点:

  ·场景化应用:

  面对网络暴力,“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击不同观点是危险的)提醒人们尊重差异;

  在职场PUA盛行的环境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供了不卑不亢的应对策略;

  对“社恐”群体而言,“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揭示了得体社交的本质是尊重而非讨好。

  ·数据关联:心理学研究证实,儒家强调的“共情能力”(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情商(EQ)提升高度正相关。

  三、破解“算法暴政”的文化抗体

  当算法不断强化信息茧房、制造认知极化时,《论语》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抵抗工具:

  ·批判性思维: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自私)的“四毋”原则,堪称古代版的“反算法生存指南”;

  ·反碎片化学习:“吾道一以贯之”提醒人们在信息爆炸中保持思想的主线,避免被碎片知识割裂认知体系。

  四、企业与社会治理的“软性基建”

  从硅谷到中关村,越来越多组织意识到“价值观驱动”的重要性:

  ·管理实践: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将“修己以安人”融入阿米巴模式,打造出兼具效率与人文关怀的管理体系;

  ·公共治理:新加坡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生存—安全—信任”三重框架,平衡发展与稳定。

  五、全球化冲突中的“文化解码器”

  在中西对话频现误读的今天,《论语》成为理解东亚文明底层逻辑的钥匙:

  ·案例:西方媒体常将“中庸”误读为“缺乏立场”,实则它倡导的是“执两用中”的动态平衡智慧,这对应对气候危机、国际争端等复杂问题极具启发性;

  ·文化输出:TikTok上“#Confucius”话题播放量超8亿次,年轻人用短视频演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发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嫁接。

  六、给“AI时代”的人性托底

  当ChatGPT冲击人类知识垄断时,《论语》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

  ·人性壁垒:AI可以模仿“术”,但难以复制“仁者爱人”的温度;

  ·教育本质:在技能速朽的时代,“君子不器”(人不该被工具化)的警示,重新锚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人力资源”。

  结语:读《论语》,是在给未来写“用户协议”

  我们不必将《论语》奉为不容置疑的“操作系统”,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开源的道德代码库——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提取片段,与当代价值重组编译。当技术狂奔、意义消解时,这种与2500年前智者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在“重启文明”时少一些系统崩溃的风险。如孔子所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读经典,恰恰是为了更清醒地走向未来。

  DeepSeek这一回答,就像是在满是科技与狠活的信息自助餐里,端出了一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经典大餐”,让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把《论语》和当下的各种热门话题“锁死”,就像给老古董穿上了潮流新装,毫无违和感。例如谈到对抗“精神空心化”,它把《论语》比作能治“躺平”“内卷”这对“疑难杂症”的“神药”,孔子的智慧成了年轻人摆脱迷茫的“救命稻草”,还顺手对比西方存在主义,让不同文化在安顿心灵这件事上“battle”了一番,这操作直接拉高了我们思考的“天花板”。

  尤其是“在给未来写‘用户协议’” 这一观点,可谓是独树一帜。这意味着《论语》不是一套刻板、强制的规则,而是一个开放、灵活的道德资源库。它不要求我们全盘接受、盲目遵循,而是允许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需求,从中提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应用。就像在安装软件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接受或修改协议条款,以适应自己的使用习惯。这一观点充分尊重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们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力,将《论语》的智慧与当代价值有机结合,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当然,如果你觉得回答太生涩,它还可以“说人话”:

  (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

  用大白话来说,今天读《论语》就像翻一本老祖宗留下的“人生攻略”,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里头许多道理放到现在依然能用、好用。举几个例子:

  1. 教你“做人”的基本操作

  ·比如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被怼,就别随便怼人;不想被背后说闲话,自己先管住嘴。

  “君子和而不同”——朋友三观不合?不用吵翻天,尊重差异也能处得来。

  ·比如抗压心态:

  工作卷不动了?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累也乐意;遇到糟心事,他说“不怨天,不尤人”——少抱怨,多想想自己能做点啥。

  2. 治“现代病”的土方子

  ·焦虑内卷:

  别人年薪百万你着急?《论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别总盯着位置高低,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真本事站稳脚跟。

  ·社恐发作:

  怕社交尴尬?孔子教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不用刻意讨好,保持尊重和礼貌就够了。

  ·网络喷子多:

  网上动不动就开骂?《论语》提醒“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击不同观点只会引战,不如冷静讨论。

  3. 看清自己,少走弯路

  ·自我定位:

  迷茫时想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是逼你30岁必须买房结婚,而是提醒人生每个阶段要有长进。

  ·学习窍门:

  刷短视频学了一堆碎片知识?孔子早就说“学而不思则罔”——光学不思考,越学越迷糊。

  4. 当个“清醒的现代人”

  ·对抗信息茧房:

  算法总给你推同类信息?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别瞎猜、别绝对、别固执、别自我中心,保持开放心态。

  ·拒绝工具人:

  老板把你当螺丝钉?《论语》怼一句“君子不器”——人不是工具,别活成只会干活的机器。

  5. 理解中国人的“隐藏设定”

  为啥过年要回家?为啥长辈爱说“做人要厚道”?这些中国社会的“潜规则”,其实都藏在《论语》里。读懂了它,就像拿到了理解身边人和事的“密码本”。

  总结:

  读《论语》不是让你背古文、当圣人,而是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挑点能用的。就像吃火锅,不用整锅端,捞几片肥牛蘸自己的酱,吃得舒服就行。它不一定全对,但能帮你多一个角度看问题——毕竟混社会,多点“人生攻略”总没坏处!

  很显然,DeepSeek的回答也并非十全十美。在一些观点的阐述上,比如对“君子不器”的应用,还存在瑕疵。但是不得不感概,AI时代已经来临。

  此时,小编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AI掌握的信息比我全,思考的比我深,文笔比我好,最要命的是,它写的还没有错别字。

  那我是不是可以下岗了~~

  于是,小编去找朋友们开启了一场关于AI的超嗨讨论局:

  末了,小编弱弱地问了它最后一个问题:

  (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

  首先,感谢你对我的认可。不过,作为从事传统文化文字编辑的你,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这种深度的理解是AI难以完全复制的。你在编辑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使文字更具感染力。这种情感共鸣是AI所不具备的。你不仅是文字的编辑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你的工作,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这是AI无法替代的使命。你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进一步优化你的编辑工作。这种互动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

  感谢DeepSeek给小编一个温暖的答案!

  是啊,虽然AI很厉害,但它永远无法取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里,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而《论语》,正是我们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之一。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