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把这三个文化作为力量根基?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王亚南 2024-12-20 09:3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阐明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目标要求。以“力量根基”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明确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深厚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就是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
从“两个结合”高度把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将“两个结合”与思政课教学目标贯通起来,培养和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思维,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明确“向哪里去”,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历史必然与独特优势的理解和把握,坚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挖掘好、结合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弘扬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让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拓展深化时代新人的道德认知、政治素养和文化底蕴。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在情理结合中讲好思政课,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拓展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
探索符合青年学生精神特质和教育规律的文化诠释方式。根据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的要求以及思政课的讲授内容和主题,基于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创新文化诠释方式,在挖掘、结合、运用中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不断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为青年学生关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丰厚资源。从课堂组织、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内容整合入手,在互动式体验、数字化传播和创意文化产品展示等方面着力,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模式和实践方式。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精准对接学生的实际需求,加深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以革命文化增添思政课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文化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矢志奋斗的光辉历史,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发挥革命精神力量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准确把握新征程赋予革命文化育人的新要求,加强革命历史教育,讲好革命故事,引导青年人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通过思政课教学让革命文化红色底色更加纯正鲜亮。坚定革命文化教育的政治立场,挖掘和提炼蕴含于革命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和时代价值,讲深革命文化的思想理论、讲透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活革命文化的价值伦理,发挥革命理想教育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引导青年人明确人生价值、筑牢红色理想信念,让青年人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好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他强调,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立足新时代,全面推动红色文化基地、革命场馆等与学校思政课共建共享,在内涵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上推动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联动、联建、联通,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好走进校园、走上课堂,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温度和厚度,形成主体联动、课程配合、资源聚集、时空延展和效果的合力,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大思政课”建设的资源优势。
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方法和载体。聚焦思政课实践教学,将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立场转化为实践,通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形式,在参观研学、社会服务等活动中,体验红色文化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时代感。找准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推动红色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化红色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创新运用,促进红色资源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使红色资源成为学生培根铸魂的重要源头。运用好红色数字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化大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革命文化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革命文化的聚合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思政课思想引领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在新时代的集中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与引领力,是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实基石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撑,为新时代办好讲好思政课提供强大底气。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变为育人文化资源优势。思政课是实践文化主体性建设、涵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要彰显思政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党的理想信念深植于心、见效于行,在灵魂深处稳固扎根,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的价值导向与自觉践行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固本、以文铸魂的育人价值,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使青年学生在理论学习之际获得思想启迪和境界提升,以“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潜润涵养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提升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强劲动力,使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热忱的接受者、最踊跃的宣传者和最坚毅的实践者。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思政课是涵育道德自觉、激发爱国情怀、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的引擎作用,在各种文化激荡中消解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声”,提升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力、聚合力。思政课的独特之处,在于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范畴,肩负着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培育英才的重大使命。思政课教学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拓宽教学视野,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当代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深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质,顺应了时代潮流,与新时代“时代新人”精神特质保持着内在的价值一致性,是塑造新时代青年精神风貌、提升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渠道,自觉从蓬勃兴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掘育人素材,发挥思政课赋能赋智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志气、骨气及底气。运用时代楷模与英雄模范的鲜活事迹,深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激发青年学生在筑梦、追梦、圆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文化使命意识,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在新征程上,要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基地研究员)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