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扩大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吕东霞 2024-12-20 09:22
文化产品不仅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载体,也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实现高质量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当前,文化产品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偏离、创意性匮乏、供给不平衡、供需不匹配、文化精品少等问题,需从三个维度扩大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
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产品供给只有解决好“为了谁”,才能明确前进方向和创造伟大成就。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要立足于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文化产品供给,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的全过程,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和导向性。
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越来越高,期待出现更多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文化产品,对文化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统筹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把文化产品资源配置到基层,让人民群众便捷地享受到各种优质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既包括对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的基本需求,也包括对心理健康、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需求,从而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各种文化产品,都是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契合实际,观察、体验、研究和讴歌中国人民生动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优秀作品,从源头上确保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
解决“供给什么样产品”的问题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连接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具有认识、审美和涵养等价值功能。优质的文化产品是彰显和壮大主流文化、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反之亦然。
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供在创意、审美、思想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在创意创新方面,鼓励原创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内容创作,提供具有独特创意,打破常规、独树一帜,能表达丰富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供更具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新型文化产品。在审美价值方面,提供可以生动再现传统价值、符合时代审美和引起审美共鸣的文化产品,这既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能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在思想性方面,提供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引导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的文化产品。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防止不良文化产品的产生。加大对文化产品的审核力度,严把各类文化产品的政治关、导向关,切实通过高质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供给来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规范性方面,确保文化产品的供给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在适宜性方面,评估文化产品是否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有无存在暴力、恐怖、仇恨言论或其他不良影响的信息;在准确性方面,确认文化产品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特别是涉及历史事件和科学知识。
解决“如何优化”问题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集成,从多维度、多层次等方面整体推进。
做好优质文化内容的生产。文化内容是文化产品的核心,坚持内容为主。在文化内容生产上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化产品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在生产环节就实现文化产品的优质供给。因此,要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和奖励表彰等措施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鼓励文化工作者开展高质量的创作,生产出能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和温润心灵的各种类型优质文化内容,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整体品质,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完善文化产品供给审查机制。一方面,建立专家审核机制。成立专业性强的专家审核小组,定期组织专家对文化产品开展抽查和质量评估,尤其针对那些受众人群特殊、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文化产品,如儿童节目、历史题材文化产品等,要进行更为严格的把关,防止不良文化产品流入市场。另一方面,推进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文化产品供给的管理力度,防止文化产品的价值偏离,并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及时收集反馈信息,用于优化后续创作。
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离不开技术要素的融合,要紧密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向,通过新质生产力来赋能文化产品供给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时效和质量,精准地推送文化产品给各种目标人群。另一方面,鼓励技术创新应用,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创新文化产品形态,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生产出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