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济南文化名人的“高考”往事:辛弃疾两次参加金朝科考,李清照告发科考舞弊

来源:新黄河作者:徐敏 2024-06-07 09:55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到来。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和今天的高考一样重要的存在,很多读书人都期冀通过一场考试走上仕途,改变命运。济南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中,也有几人与科举这个“古代高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比如,范仲淹曾经在齐州一处寺庙苦读备考,李清照曾举报二婚丈夫张汝舟“科考舞弊”,辛弃疾参加过两次金朝科考,张养浩曾经推动元朝科考改革等等。

  范仲淹在齐州醴泉寺苦读备考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不过当年他却在齐州境内的醴泉寺苦读备考。这也是范仲淹在济南与科考的一段渊源。

  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出生在徐州的官舍。这时,他的父亲范墉在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范仲淹出生仅两年后父亲病逝于徐州。其母谢氏又改嫁一名叫朱文瀚的低级官员,他也改名为朱说。朱文瀚在不少地方担任过职位比较低的地方官,范仲淹和母亲也跟着他辗转各地。

醴泉寺内的范文正公祠

  宋真宗景德(1004-1007)初年,朱文瀚任淄州(今山东淄博)长史,范仲淹也随同来到这里,就读于长白山醴泉寺(寺所在地原归济南章丘,后划归滨州邹平)。朱家家境并不富裕,十几岁的范仲淹在这里用功苦读,心无旁骛。史料记载,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罢参知政事,出为邠州(今陕西彬州市)太守时跟友人讲起过这段往事。他与一名刘姓同学在长白山读书,每天煮两升粟米粥,粥冷之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为了让粥的味道不至于太过寡淡,他们把蔬菜切碎后加半杯醋和少许盐,烧熟后当菜食用。这样的苦读生活过了三年,后世称之为“划粥断齑”。

  “窖藏金银”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时期。据说某天一只黄鼠狼偷走粥块藏入洞穴中,范仲淹饥饿之时遍寻,在洞穴中找到了粥块,并且还发现有一大罐金银藏在穴内。此后,他一如既往过着食用粥块刻苦读书的寒士生活,视洞穴内金银如无物,也未对人讲起。后来范仲淹为官,醴泉寺僧人上京请他资助维修寺院时,他才把醴泉寺窖藏金银的事情告诉寺内僧人。这个故事未必真实可信,但是年少时期的范仲淹甘于贫穷、专心苦读确是事实。

  1015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这段“备考”生涯至关重要。晚年范仲淹知青州时,还曾西望仅百余里之遥的淄州故居作诗《留别长白山父老》,深情怀念这段读书生涯。

  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科考舞弊”

  作为一名女子,李清照在当时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在李清照的再婚风波中,她告发再婚丈夫张汝舟的“科考舞弊案”,却很大程度上帮助她摆脱了这桩婚姻。

百脉泉李清照故居

  绍兴二年(1132)年春,大概这一年的三四月前后,飘零辗转后的李清照在临安再嫁张汝舟。不过,在这段短暂的婚姻中,李清照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呵护和依靠,张汝舟也没有从李清照这里得到觊觎的珍贵文物。这段婚姻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同年九月初,李清照去公堂状告张汝舟。按照当时的法律,两人并不符合离婚条件,因此李清照是控告丈夫的渎职行为,进而希望通过审判能促使她解除婚姻。

  李清照控告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宋代相关制度规定,达到特定年龄(如四十岁),考进士多次不中(如六次)的举子,可以上奏朝廷,由皇帝赐予“特奏名”以谋得官衔。不过,有人为了通过这个途径获得官衔,会冒着风险谎报参加考试的次数,并且侥幸躲过审查。张汝舟显然是其中之一,应该是他自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李清照。李清照控告后,张汝舟不仅遭到了罢免,并且被贬至偏远的柳州。李清照也通过这桩官司解除了婚姻。

  对于一名古代女性来说,这并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好在,通过这桩有关“科考舞弊”的诉讼,李清照重获自由。

  辛弃疾参加过两次金朝“科考”

  在辛弃疾出生之前十二年,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济南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不管辛弃疾主观上愿不愿意,如果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来算,实际上辛弃疾算是金人。不过辛弃疾自己始终认为自己是宋人,所以才会有抗金义举以及后来的南归事件。

  辛弃疾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曾任大理评事,高祖辛始古官至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滨州司户参军。其父亲辛文郁早亡,他是跟随祖父辛赞长大的。祖父辛赞对辛弃疾影响很大,辛赞在安徽亳州为官时,辛弃疾曾经跟随在他身边,并且拜当地著名学者和诗人刘瞻为师。刘瞻门下有不少弟子,最受他赏识的是辛弃疾和党怀英,后世将两人并称为“辛党”。

大明湖辛弃疾纪念祠中的辛弃疾塑像

  凭着祖父、名师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过人天资,辛弃疾十四岁时乡试中举。此后,辛弃疾还有过两次赶赴燕京参加金朝科考的经历,这两趟燕京之行分别发生在1154年和1157年。这两次科考辛弃疾均未考中,事实上,他也并不是完全怀揣着力求一举高中的目的前往燕京的。

  事实上,两趟燕京之行,辛弃疾受祖父指教,目的是多了解北方的地理以及沿途的政治、军事等情况,有机会深入到金国政治中心窥察其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以待日后有机会起事。所以前往燕京的路上,辛弃疾注意观察山川形势和官府仓库等所在,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举兵征战打下了基础。

  这是辛弃疾两次参加金朝“高考”的经历。1186年,为了祝福自己的一名门生能顺利通过南宋“高考”,辛弃疾还写下了一首名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廓之,即辛弃疾的门生范开。词的上阕想象仲秋时节范开参加秋试的情景;下阕写范开携书剑登程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鼓励和祝福。

  张养浩推动元朝恢复“科考”

  张养浩是元代政治家、文学家。他本人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是通过别人举荐开始走上仕途,不过他为元朝恢复“科考”作出了很大贡献。

文忠园内的张养浩墓

  《济南通史·宋金元卷》记载,仁宗延祐二年(1315),张养浩升任礼部侍郎,时年46岁。这一年,他与礼部尚书元明善一起主持了元朝开国以来第一次进士考试,张起岩、欧阳玄、黄溍、许有壬等56人进士及第,其中许多人以后成为元代名臣。科试后,有进士要登门致谢,张养浩婉言谢绝道:“诸公但思至公血诚以报国政,自不必谢仆,仆亦不敢受诸公之谢也。”其奖掖后进、为国养士之坦荡襟怀溢于言表。

  延祐五年(1318),张养浩改右司郎中,擢任礼部尚书。同年,他又主持了元代第二次进士考试,霍希贤等50人进士及第。

  在元朝的科考历史上,张养浩是重要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