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印记——中国珍贵文物影像志(第一集)

来源:新华社作者: 2023-10-09 09:3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巍巍华夏,壮丽山川。中华大地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中国文物绚若星辰,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印记,化入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融合中外交流,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溯源历史,寻脉中华,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何以中国”。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只有深入认识古代之中国,才能深刻理解现代之中国,并能不断创造未来之中国。文物凝聚过去,启示当下,连接未来。新华社记者通过影像把文物“记下来”,帮助人们体验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文物“活起来”,令其所载之价值义理、思想文化、多元之美、精神品格重焕光彩。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中华文明走过漫漫长路,也必将谱写新的锦绣华章。

  当你驻足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前,感受秦朝军团的磅礴气势时,可曾想到眼前的灰色军阵,也曾因遍身施彩而鲜活生动?

  朱红、绿色、蓝色、紫色、粉红、粉绿、粉蓝、黑、白、赭……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人们会看到2000多年前秦俑兵团的多彩绚丽。然而,由于发掘之初技术尚未成熟,许多带有彩绘的兵马俑出土后仅几分钟身上的色彩就迅速脱落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留住兵马俑身上的“中国色彩”已逐步变为实现。

  博物院里的“文物医院”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绘陶俑修复室,两件已经完成修复的秦俑站立在一边。略显拥挤的修复室地面上,一堆陶俑碎片在工作人员的初步拼对下,已经按照人体的大致结构摆放成形。旁边的修复桌位上,修复人员正使用细竹签、手术刀、小毛笔刷等各式工具对附着在彩绘的陶俑残块上进行清理和加固。

图为技术人员在研究秦俑俑头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效果。

  近几年的发掘中,带有彩绘的陶俑一出土,就被喷上保湿剂,并用食用级保鲜膜包裹以保持湿度。彩绘最为丰富的兵马俑,则与周围的土块一起被移送至彩绘修复实验室,进行更为科学精细的保护处理。

  秦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省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副主任兰德省研究员介绍,每一件来到这里的彩色秦俑都要经过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检测、三维图像采集等程序,之后还要经过现状记录、病害清理、彩绘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绘图、建立保护修复档案等步骤,最后归还考古及藏品管理部门,成为一位带有“身份证号”的秦俑战士。

  “兵马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就像医院给病人看病一样,我们既是文物修复师,也是兵马俑的专科医生,这里就是兵马俑专科医院”。

图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右一)在指导技术人员运用超声波仪器测量秦俑胎体的密度。

图为技术人员在对秦俑肢体上的彩绘进行还原修复。

图为技术人员在拼接秦俑躯干残片。

  兵马俑的色彩之谜兵马俑的色彩之谜

  兰德省已经在这里进行修复工作26年,他的修复团队已修复兵马俑140余件。

  在“兵马俑专科医院”里,文物医生正在对一只彩绘秦俑的衣袖进行保护处理:石绿色的袖筒和朱红色的袖口之间,隐约可见枣红、赭石等颜色。

图为彩绘绿面跪射俑头部细节。

  考古资料显示,秦代工匠在给兵马俑上色前,先将生漆涂敷在陶俑身上,之后再进行彩绘。陶俑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经过火烧水淹,生漆和彩绘涂层的胶合剂会老化、失效。出土后,随着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表面很快失水,漆面迅速卷曲剥落。除此之外,微生物、可溶盐等因素也是引发秦俑彩绘脱落的重要原因。

图为秦俑肢体上的彩绘及剥落的彩色土块。

  据统计,兵马俑的服饰上有朱红、绿色、蓝色、紫色、粉红、粉绿、、粉蓝、、黑、白、赭等十几种颜色,尤以粉绿、朱红、紫色、天蓝等四色数量最多,且不同级别的陶俑的彩绘纹饰也不相同。

  通过化学分析,文物保护修复专家还在秦俑身上发现了一些稀有且珍贵的人工合成颜料,就是以硅酸铜钡为主要成分的“中国蓝”和“中国紫”。这些罕见颜料如何由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所掌握,又有何含义,仍有待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的持续研究。

图为秦俑脸部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

  跨越两千年的“对话”

  兰德省掀起一块黑布后,工作人员揭开保鲜膜,一尊栩栩如生的彩色俑头呈现眼前,这是修复人员采用彩绘层加固后回帖技术取得的成果。

  彩绘秦俑出土时,原本陶俑身上的彩绘层早已和覆土结合在一起,出土后彩绘层与陶胎剥离,保护修复人员需要将彩绘土层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后按原位回帖到陶俑身上。复杂的修复过程不仅蕴含着大量科技攻关成果,也凝聚着修复人员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热爱。

  在目前已发掘出土的数千尊陶俑中,没有两个秦俑的面貌完全相同,秦代工匠在制作中做到了真正的“千人千面”。在秦俑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和制作这尊陶俑的秦代工匠产生了跨越千年的“奇妙对话”。通过拼接残碎的陶俑,工作人员了解到秦代工匠制作陶俑的技法,甚至还在陶俑身上发现了工匠的指纹。

  “这件陶俑在修复时,我们在他的右胸前发现了不易察觉的刻划痕迹,通过使用拓片技法还原出是‘三辛’两个字,刻字指明了制作这件陶俑的工匠名”,兰德省指着一旁的秦俑说到。这样的意外惊喜,令文物工作者如数家珍。

  2000多年前,制作秦俑的工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完成了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今天的文物工作者,用敬畏与热爱再现了秦俑军阵的辉煌与荣耀。一尊尊被成功保护的彩色秦俑背后,都凝结着联结古今的智慧与汗水,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与重焕新生。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