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文化 点燃中华文明的星火
来源:大河网作者:卢松 张体义 2023-11-06 11:06
时而低吟婉转,时而激越清扬,时而空灵缥缈……11月4日,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场休息时,南京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于东波手持贾湖骨笛仿制品,现场吹奏乐曲,美妙的笛音把参会人员思绪带回到远古时代。
探源贾湖文化,寻根中华文明。11月3日至5日,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邓建松等1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贾湖文化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等主题进行学术报告,并在4个分会场深入研讨相关课题。
贾湖遗址是距今9000年至7500年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起源、稻作起源、酿酒起源、家畜起源、甲骨契刻及原始崇拜等领域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史前人类文化的优秀代表,为同时期东亚地区的文化高峰。
“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还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主要研究者之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对贾湖遗址给予高度评价,并介绍了近10年贾湖文化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杨明星认为,贾湖先民在距今9000年至8500年开始利用绿松石制作饰品,这是世界最早的。此后,将绿松石用作丧葬物品,这也是世界最早的。
“贾湖遗址考古发现表明,8000多年前的贾湖先民已经开始了稻作农业生产,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完整稻作农业村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
“中华文明八千年起源看贾湖。”王巍说。“贾湖文化开创了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的许多创新发明。”陈发虎如此评价。“贾湖遗址提供了中国北方发酵酒的最早考古证据。”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通过科技分析得出结论……
11月5日,全体与会学者发出《加强贾湖遗址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转化与保护传承的倡议书》,倡议把贾湖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贾湖遗址的保护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故事之贾湖表达。
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讲好贾湖故事是国内外关心贾湖遗址专家的心愿,更是漯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生动实践。
11月4日,贾湖遗址博物馆落成揭牌仪式暨“礼乐之源”基本陈列开幕仪式,在贾湖遗址发掘地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举行。
走进贾湖遗址博物馆“礼乐之源——贾湖文化主题陈列”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型雕塑,表现的是贾湖先民的祭祀场景,设计上融入了骨笛、鼎壶罐组合等礼乐文明的核心元素,具有很强的神秘感和仪式感。序厅左侧的文化墙上,镌刻着贾湖遗址的11项“世界之最”。在一块展板上,醒目地写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对贾湖遗址的评语:贾湖文化,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
“我们运用人工智能、5G、MR、雷达投影互动、3D动画等技术,采取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综合体验模式,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贾湖文化,感受中华‘礼乐之源’的独特魅力。”贾湖遗址博物馆馆长武艳芳说。在贾湖遗址博物馆,精心设计的“粮食加工台”“龟甲传书”等数字化创意互动项目,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让观众“动”起来。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漯河市依托贾湖遗址,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了贾湖遗址博物馆,推动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初具规模,成为河南展现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场所之一。
自1983年至今,贾湖遗址历经8次发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同时期遗存所罕见。离贾湖遗址博物馆不远,贾湖遗址发掘地正紧张有序进行第9次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组织专业人员对贾湖遗址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认为,以舞阳盆地及周边为中心的豫中南地区,先后发现了史前各个阶段的典型遗存,表明该区域文化发展序列未有中断,其延续时间之长、脉络之完整、特征之清晰在中原文化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不多见,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写照。
王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新考古工作表明,贾湖遗址面积可能超过6万平方米,贾湖遗址核心区周围可能存在“围壕”,一旦证实,这将成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围壕”遗址之一。
“我们将高质量做好贾湖遗址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努力打造展示华夏文明的新地标。”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表示,将持续推动贾湖遗产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加快把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国家级,支持贾湖遗址发掘项目顺利实施、形成更多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漯河贡献。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