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
来源:黑龙江日报作者: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2024-11-04 09: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努力谱写文化自信的新篇章,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六个“更”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至关重要。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否有希望、有力量,首先就要看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追求的目标是否充满必胜的信念。近百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誓死如归、在所不辞,就因为他们对这个理想的实现充满自信。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是无数革命先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堕落成腐败分子,根子就是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有的是看到社会上阴暗面太多,对社会主义前途心生悲观而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人生不顺特别是仕途遇到挫折,对个人前途心生失望而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抵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而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受错误思潮的影响而丢掉了理想信念等。凡此种种,说明我们要经受“四个考验”,克服“四个危险”,就必须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始终要把理想信念铭记于心,见诸于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坚定文化信念,就是要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练就“金刚”之身。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不断探索,付出巨大代价而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路”。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顺应了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内在动力,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性上把握“四个自信”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本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部分,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影响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的要义是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脉相承的精神动力、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高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和做人准则。正是这种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如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汉代雄风、盛唐气象、两宋文化等。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连生存都受到威胁,才使民族自信心受到损害,崇洋媚外心理滋生,文化自信变成了文化自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也随之大大提升。试看今日之世界,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全球熠熠生辉。但也必须看到,我们离完全自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一些“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现象仍然大行其道,如带洋名字的住宅小区,带洋名字的商标店铺,克隆西方建筑的“山寨”豪宅,甚至学术讨论也要以引用西方观点为荣,还颇有市场。这些都充分说明,扫除洋奴习气,弘扬民族精神,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
努力谱写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既是文化自信的真实表达,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自信意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针对一些人的民族自悲情绪,写下了著名的《中国人丢掉了自信力了吗》。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鲁迅先生尚能发出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的“呐喊”,今天,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满怀豪情地充满自信。因此,高扬文化自信的旗帜,像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一样,牢固树立自信意识。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坚持文化自信,面临许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虚无主义,它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方面的重要表现:
一是散布革命文化“过时”论。有人认为,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再提倡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已不合时宜。他们采取“解构”、“恶搞”、“颠覆”等手法,抹黑英雄人物,甚至说什么在中小学校学生中号召向英雄人物学习,会在下一代心中埋下“血腥、残忍和仇恨的种子”。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和有害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二是宣扬传统文化“糟粕”论。他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反映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充满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和自私、狭隘、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思想,是长期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紧箍咒”,应该像当年打到“孔家店”那样彻底否定。这不仅违背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割断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脉络,显然是错误的。
三是鼓吹现代文化“西化”论。他们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歪曲党史国史军史,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他们数典忘祖,唯洋是举,大肆散布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包括西方的宪政民主、公民社会、“普世价值”和多党制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必须与时俱进,努力谱写文化自信的新篇章。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不断提升文化实力,攀登文化高峰,赢得文化优势,是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新课题。
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待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力;按照现实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拓展、补充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之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二是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关系。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魂”,改革开放时期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体”。它们既有一脉相承的优秀“基因”,又有与时俱进的高度“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体系。我们既不能割断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保持其完整性,又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固本求新,推陈出新,赋予其时代性。
三是处理好“本来”与“外来”的关系。中华民族有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从来都是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决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今天,我们要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也必须在坚持自我为主、不忘本来的前提下,消化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预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的宏伟目标。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