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韩学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及其建构进路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4-09-05 15:05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宏观背景下,基于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战略需求而开展的一项理论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性工作,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实现现代化理论自觉、贏得理论主动、推动理论创新的使命担当。因此,我们要增强科学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和建构进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有机互动中,在理论体系上得到不断完善、在实践上得到不断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首先需要对现代化理论谱系进行分析,以完成对以往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和对现代化一般命题的“中国式解答”。纵观近几年来现代化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现代化这一概念被普通使用,其含义越来越复杂,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大相径庭,现代化理论的兴盛和传播,大致三种理论范式较具影响。一是“传统——现代”型的现代化理论范式,二是“中心——边陲”型的现代化理论范式,三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新的现代化实践及理论。这三种理论模式显然不能适用于全世界各个地区的现代化过程的分析,同样也不能适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提出,为研究新的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启示。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联系。在理论层面,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辩证地分析了资本生产方式强力推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利弊,揭示了资本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这种分析已经成为人类对现代化利弊进行认知和分析的重要知识传统。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望。但是,资本主义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也绝非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打破现代化路径依赖,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道路,对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近代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等因素,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一系列困境和挑战。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没有充分发展自身的思想文化资源,也没有形成一种能够有效应对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国社会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度也相对较低。近代以来,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价值观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否定。这导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缺乏一种自主的、与自身文化传统相契合的、与西方式现代化相抗衡,并积极地影响全球现代化浪潮的思想文化资源。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超越西方价值观和关怀,以及面向时代的开放性和深刻人类性的思想文化,在超越并反叛西方近代思想的同时,直接指向人类共同未来。马克思主义为东方社会提供了一种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立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在理论付诸实践层面,实现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徐图自强的宏伟愿望,但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才真正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厚植中国国情,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理论。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苏联模式诞生,苏联模式的蓬勃发展廓清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崭新路径,打破了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垄断范式。苏联模式作为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彰显了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独特实践逻辑。具体而言,这一模式的建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将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通过伟大的社会革命,利用内外资本,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计划经济谋求“追赶型现代化”,在较短的时间从“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变成了欧洲第一大工业国,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随着苏联解体,这一模式的弊端凸显。汲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的实践形态,并成功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实践形态,既不是苏联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时代内涵,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质量,书写了一部近代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驱动之下的人类文明贡献史。总之,从苏联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互相衔接的伟大实践,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根据: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创新的历史根据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出现是与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特殊的国情有关。

  一方面,马克思所分析的现代化所呈现的积极与消极两面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从被动接受现代化挑战和主动迎接挑战、主动选择的历史过程。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是中国对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正式回应,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发轫阶段。这场运动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防御性现代化特征。中国在洋务运动中引进了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产业,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经验和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然而,洋务运动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没有涉及到制度和文化的改革。在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将中国早期现代化推进到了制度和文化的层面上。维新运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改革方案,试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辛亥革命则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则对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试图引入现代文化和思想。而十月革命的爆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现代化的思路。对此,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此,中国被动适应世界现代化到主动迎接挑战,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之路,“防卫型现代化”到主动对自己的发展道路作出自主性选择。

  另一方面,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看,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落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根本社会条件”的创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确立,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顽强斗争得来的。

  (三)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经由资本逻辑统摄的现代化,支配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资本的物化逻辑进行批判反思和重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走出了一条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现代化新路。这一新型的现代化道路既充分展现了“资本的文明面”,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定向,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超越了资本逻辑驱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和开放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上抓住了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初步确立并坚持了以建设为核心观念的理论话语系统,建构起自主的、开放性的、具有中国特色与气派的现代性,具体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确立与逐步完善。这些理论探索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而且在理论创新上有了全新的思想和观点,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强调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的同时,也注重对世界现代化历程和趋势的研究和思考,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概念,深入挖掘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和规律。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精髓,又结合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强调了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作出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全面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离不开对以下问题的回答:一是对现代化的本质等基本问题,二是对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层面问题的回答,三是何谓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的回答。其中,第三个问题及答案构成了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问题域及初步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话语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就是对现代化之问进行“中国式解答”。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的中国,面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有责任作出回答。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就应运而生。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理论体系,在一些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如:现代化是一个全球现象,起源于工业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并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导致了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制度化也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变得更加复杂,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现代化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此外,文化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和理性化也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传统社会中,宗教和传统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人们更加倾向于以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来解释和处理问题。总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经济增长、政治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等方面,这一过程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认识到西方的、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中的很多观点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旨在回答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有很多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独特特点。例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着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化之间的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以中国的国情、文化和历史为基础,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化路径。同时,它也强调了现代化应该贯彻人民至上,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了新的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对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定背景下的原创性理论,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概念,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思路;第二,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守正创新中,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资源。第三,对人类文明新发展的引领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引领性意义。这一理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包容、普惠的国际秩序的理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这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问题域及初步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包含了丰富知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独特的角度探索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复杂问题。首先是何谓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及鲜明特色。其次是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见,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是一个自发的、在偶然性中缓慢演进的过程,而是我们党率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自觉推进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由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由坚强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而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根本性质,才能进一步把握好其他的规定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此作了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既是理论概括又是实践要求,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贯彻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寻找与西方现代化有区别但同样适合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融合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一些优点,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实践,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实现现代化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现代化的成果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群众。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还强调了对外开放和创新驱动,提出实现强国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并倡导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这些理论观点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由多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多方面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从九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围绕中国现代化问题,借鉴西方经验和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整合而成的理论体系。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特征,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它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既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密关联。它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这一理论强调了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复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指明中国式现代化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与世界现代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包容、普惠的国际秩序。这一理论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和责任。以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构进路:“六个必须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金钥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中国独立的现代化道路,必须摆脱依附性的和弱势的民族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构则要求形成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与之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构建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发展基本理念,“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理论体系构建的立足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组成部分,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更有自己的特殊性。世界各国都必须从各自面对的历史条件,从自己本国现实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和理论的多样性。有学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对“历史终结论”与“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之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西方强势的现代化背景下,表达中国现代化诉求的结果。因此,中国需要找到一种内生性与自主性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既能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成果,又能充分考虑到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现代化转型的需求。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国可以构建适合自己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自信,摒弃外来干预,实现自立自主,开展自由独立的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理论体系构建的根本点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根本点是要守正。与西方学者总是把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制度捆绑在一起不同,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促进了现代性的历史形成,但现代性本身的拓展和完善却要超越和扬弃资本主义。超越和扬弃资本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在当前的社会事实中呈现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扬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异化和单向度发展风险,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把握社会为中心的规定性,方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守正创新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建构,不仅仅是坚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还应该克服异化实践中的创新,深入做好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因此,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坚定地推进解放思想,要在代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方向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现代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体系构建的突破点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水平及其价值实现,涉及理论如何面向现实的问题。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以解决问题为突破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理论。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逻辑”中提炼出“时代性课题”;进而在对“时代性课题”的解答中形成“理论问题”;经由“理论问题”的学术化转换、学理化分析、范畴化凝练,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概念化表达、思想性凝练的学术路径。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理论体系构建的统筹点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学术化、学理化建设,关键要解决好学理化支撑、概念化表达以及系统化构建的问题。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应该坚持多向度的综合研究,考虑各种因素的合力互动。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具有系统观念,不仅仅注重单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将整个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体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协同发展的问题。为此,在实践层面,必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在理论层面,理论体系支持要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体系化,涉及理论前提、理论基础、理论根据、理论观点、理论结构,以及理论认知的方法论的问题。因此,全面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质,要科学把握守正与创新、民族与世界、普遍与特殊、差异与包容、继承与发展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古今贯通、新旧对比、中外考察的视角整体把握。总的来讲,就是要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理分析,提出新范畴、凝练新概念,形成新表述,从价值理念、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等方面,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六)坚持胸怀天下是理论体系构建的制高点

  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人类现代化文明有益成果所提供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要求创制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因此坚持胸怀天下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制高点。胸怀天下的世界历史视野内在地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观照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整体性历史意识,为世界各国现代化结构转型和文明形态创造转化提供了全新经验,证明了存在多种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路向。中国式现代化以不断产生新坐标的文明要素重塑世界现代化谱系,在胸怀天下的理论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以显著的文明贡献,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格局的时代性变迁,进而从理论体系的维度,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层面塑造了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新体系。此外,胸怀天下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他者视镜”,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发展及其实践进路,亦可能科学地、辩证地推进新时代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为价值导向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的集中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化阐释和系统性构建,既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发展、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内在要求,也是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性验证中,不断彰显其生命力和文明贡献的内在要求。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构过程中,理论创新远远落后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系统性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需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角度,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实践和新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自身发展逻辑、功能发挥逻辑以及发展创新逻辑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