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与文明和谐论的内在逻辑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张东刚 臧峰宇 2024-09-05 1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认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自我的时代勃兴。
首先,“两个结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重建兼收并蓄的文明和谐理念提供了思想根基。近代以来,中西文明发生接触和碰撞,学界试图从历史中寻求制度变革的合理性,此间最为著名的观点莫过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之说。洋务派这个观点遭到维新派的深刻批判,因为西学不是为封建主义和纲常名教所用之物。严复将进化论引入中国,作为解决国家和民族危机的思想方法,认为古今之争和中西之争是一回事,主张体用一致。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深刻反思。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古今中西之争”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既有对传统文化激烈的批评,也有重视传统文化的声音。例如,倡导“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在一定程度上作出融合古今中西思想资源的尝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我们党自成立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家园的新期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焕发强大生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孕育出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由此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实现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主逻辑,在此过程中积极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明为我所用,为文明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内在的包容性特质,是文明和谐理念的生动实践。从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萌生时起,就可以看到中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南方文化乃至西亚、西伯利亚等地的文化一直频繁交流,很早就形成了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特性,也使其逐渐超越了地域限制,凝聚了多样性文明的优秀因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虽不是一马平川的,而是有其抑扬顿挫的兴衰史,但往往能够衰而再兴,隐含了治乱兴衰的文明逻辑,映现了颇具包容性的文明动能。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时代活力,使之彰显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呈现开放包容的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将古籍经典的“微言大义”机械地对应为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和概念,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尺度,实现两种观念体系的融会贯通,是实现中华文明现代重塑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两个结合”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实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化融通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
再次,“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现代洗礼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体现了文明和谐观念的创新性。创新是文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来自文明所具有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气质,来自建立在文明和谐基础之上对世界各地优秀思想资源的兼收并蓄,来自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体现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彰显时代活力。“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文明标识和精神命脉,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透过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明发展样态的正反两方面分析,可以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伟力和“资本逻辑”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阻碍。从把握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角度出发,在现代语境中阐“格物致知”的思想,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重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现代立场上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文明互鉴的视野主张“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人类解放的高度探索“天下大同”的理想,是实现文明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中提炼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理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和谐发展的时代特质。
最后,“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根基,体现了文明和谐发展带来的文化繁荣的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激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凝结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自强不息和勇于进取的文化自信,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养分和智慧,“疏源浚流,与古为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从“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和内涵。每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重大历史节点上都会在文化上产生标志性思想、标志性人物,诞生政治上的“盛世”和思想上的“轴心时代”。以文明和谐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综合创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而且将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独特贡献。
以“两个结合”为科学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世界优秀文明的精华,应进一步促进文明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明确了全球文明发展进步的首要前提、基本立场、历史定位和具体路径,体现了深邃的战略眼光、宽广的历史视野、强烈的时代担当和博大的人类情怀,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明发展应当秉持的基本理念,为夯实全球发展与安全的文明之基、引领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建立全球文明对话新秩序、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文明支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进一步推动文明和谐发展和时代进步,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合力营造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围,合力提升全球治理体系效能。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