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在交流互鉴中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丰富和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2024-09-04 10:28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致力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深入推进各国人民互相了解,汇聚国际合作广泛共识,书写人文交流的新篇章,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凝聚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坚持深化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在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始终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坚持通过交流互鉴不断实现自身蓬勃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延续,也需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在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立足自身实际,以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前提来广泛吸纳国际经验,借鉴其他文明、其他发展模式,要于比较中汲取长处,于合作和竞争中实现自身进步;应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下,通过平等交流和互动不断打破文明间的隔阂,持续汇聚、融通全球优秀文化资源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环境,为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进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也需要营造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局面,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讲好我国的现代发展故事,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传播出去。

  在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可以立足我国发展事实,在对外宣传交流中用数据和真实案例,改变和揭露国际上对我国的一些误解和诋毁,增进世界对我国的更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不断凸显中国特色,在对外宣传交流中向世界讲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系列辉煌成就、一批批杰出人物以及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我们可以彰显我国和平发展立场,在对外宣传交流中向世界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以及维护全球和平发展的决心。

  在深化民间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国际会议、经济贸易合作、互访学习等多元化渠道,强化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特别要运用好送上来的麦克风,立足于民间立场、民间视角,通过民间人士自身经历的小叙事切口展开国家叙事,向海外人士客观展现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以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为深入人心,被更多的海外人士熟知和认同。

  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当下,我们要在交流互鉴中,做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国家与民族都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系统。基于此,我们在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聚焦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世界价值、极具特色的文化观念,来构建多元活泼、具备人文意蕴的文化交流议程与议题,打造开放、平等的文化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立足多维的文化视角,以包容、自信的身姿与深度倾听,不断总结和发掘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普遍认识和深层共识。通过这样的努力,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被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环境接纳,形成广泛认同,使之成为国际形象的特色化标识。

  基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充分考量目标受众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要紧跟文化传播移动化、社交化以及可视化发展态势,通过利用新兴媒介传播优势实现精准有效传播。在内容打造上要关注受众的体验感、文化兴趣点、反馈意见等,应灵活运用富有时代感的语言、贴近生活的通俗表达以及逻辑缜密的学术论述,来实现以情感共鸣打动人心、以趣味内容吸引关注、以理性论述赢得认同。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