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志意。儒家传统诗学的基本概念。情志之辨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是一个重要论题。
《礼记·乐记》所提出的关于声、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论。
乐象征和歌颂天地之间的和谐、幸福和美满。《乐记》关于乐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乐起源、产生于人内心的情感。《乐记》关于乐的产生与创造的根源的论述。《乐记》认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圣人的思想通过卦爻辞来表达。后泛指思想感情通过文辞来表达。《易传》对卦爻辞在《周易》中的作用所做的说明,后引申为儒家对文学的一种主张。语见《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
《易传》对“同人”卦象的解释。原意为明丽而刚健;后人从政治的角度解为以德服人而不以武征服,从美学的角度解为美好明朗刚健的风格。语见《易·同人·彖辞》:“文明以健,中正而应。”
严肃庄重的音乐可以使民心团结一致。荀子对音乐的政治作用所做的论断。语见《乐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个体将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扩而充之,使之贯注、充盈于自己全部身心,便称做美。孟子关于美的观点。见于《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说《诗》者应在对某一诗篇做全面通贯分析的基础上来正确理解诗作者的意图。孟子提出的正确理解《诗》义的一种方法原则。
孔子对诗、礼、乐三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论断。语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语见《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性格特征的表述,说明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对应关系。语见《论语·雍也》:“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欢乐而不过分,忧怨而不伤身。意即不失情性之正。孔子对《诗·周南·关雎》的评语。
归于情性之正,也就是符合儒家的礼义标准。孔子对诗三百篇的总评。
孔子对乐提出的最高理想,即要求文艺作品达到完善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文指文华,或外在的文饰;质指质朴,或内在的品质。孔子学说中的一对基本概念。
感物生情并引导或影响他人的情感意向的学说。儒家美学关于文艺创造的理论。它从根本上概括了儒家对文艺创造的基本看法。
儒家将自然物的属性特征与人的道德精神品质做形象比拟的学说。含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关于主客观协调而无过无不及,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而形成美的儒家美学理论。是儒家关于美的本质的根本性看法。它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广泛、长期的影响。
中国美学在评论审美与文艺创造时使用的重要范畴。雅俗观念由儒家美学提出,其后从道家而来的魏晋玄学的美学特别重视雅俗问题,并赋予了它以和儒家美学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美学关于美与天地的阳刚阴柔的关系的理论。包含了儒家美学对美的两大基本形态——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分。
中国美学关于文艺创造中虚实问题的理论。相对而言,道家、禅宗美学对虚实问题讲得更多一些。但儒家美学也有自己的虚实观,而且有它的独立贡献,不是道家、禅宗的观点所能代替的。
儒家美学关于文艺创造、欣赏中象与意的关系的理论。
儒家关于“文”与“质”的关系的论述。在儒家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关于美善关系的观点。在儒家美学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儒家美学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一大美学系统。其他各家美学虽然各有贡献,但始终未能取代儒家美学的主导地位。
主张通过文艺创作与鉴赏净化心灵、调理性情,以实现理想人格的学说。
音乐能产生教育和感化作用,从而改变社会风气习俗的学说。
用诗歌或刺讥或赞颂以达委婉进谏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的政治功能的理论。
关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关系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论。
关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和气质风格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原、本质的重要理论。
儒家诗学中关于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理论。它是根据《诗》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儒家关于文艺创作中个人才情与一般法度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其内容包括:注重法度而不忽视才情,要求在遵守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才情,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方法,使才与法,即自由与必然统一。此即所谓“活...
儒家关于道德修养与创作技能关系的观点。属儒家文艺思想体系中的作家论。德指道德、品质等内在修养,艺指文艺创作与创作技能。
儒家关于文艺创作中情志与写景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抒情和写景是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两项主要内容,在中国古代文艺创作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关于文艺创作中个体感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儒家的情理观就是儒家在内容及表达方面的文艺创作论。在内容上,儒家主张约情人理、以理节情,即主张表现合于理的情。在表达方面,儒家虽不赞成宋代严羽...
以文艺教育感化人心的学说。儒家关于文艺的政治功能的理论。意谓文艺可作为礼治的工具。
诗歌的本质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学说。儒家传统诗学中关于诗的本质的理论。
儒家关于文章用以表达思想、阐发道理的学说。其基本主张是:文是道的形式,是道的反映,是道的工具。文服从道,道决定文,文道统一。“文以载道”的具体提法出自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由先秦儒家和儒家经典所奠基、为后世具有儒家倾向的文人学者所发展的文学、艺术思想。它是整个儒家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稳定的风貌,并自成体系。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艺和文艺学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