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论藏》第二十种,册一百二十八:《太极图说》附《通书》
来源:儒藏公众号作者: 2017-11-20 11:16
撰者
周敦颐(一〇一七—一〇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今名,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荫为将作监主簿,调南安军。嘉佑初,迁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司理参军,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卒于知南康军任。倡明道学,所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行于世。详见《宋史》卷四二七本传。
内容
《太极图说》,“图”为“说”之基础,“说”为“图”之阐发,二者互为表里。全文虽仅二百四十九字,但文字精要深邃。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太极”为宇宙之本原,人与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及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而构成。五行统于阴阳,阴阳统于太极。文中突出了人的价值和作用,所谓“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而“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在中国哲学史上,它首次使儒学从本体之层面来应对佛道二教的挑战,为传统儒学提供了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的基本理论框架,由此开启了宋代理学之先河。
《通书》又名《易通》《濂溪通书》《周子通书》等,全书阐发《周易》义理,以儒家伦理为本,以《中庸》为根柢,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心性论,被称为“周子传道之书”。全书凡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内容极为精炼,所论述的议题几乎涉及了宋代理学所探讨的诸领域,在宋代理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朱熹认为:“《通书》人多忽略,不曾考究。今观《通书》,皆是发明太极,书虽不多,而统纪已尽,二程盖得其传,但二程之业广耳。”(《朱子语类》卷九三)“周子留下《太极图》,若无《通书》,却教人如何晓得?故《太极图》得《通书》而始明。”“《通书》一部皆是解太极,说这道理自一而二,二而五,如诚、无为、几善恶德以下,便配着太极阴阳五行,须是子细看。”“《通书》觉细密,分明《论》《孟》又阔。”(《朱子语类》卷九四)
《太极图说》与《通书》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密切关系,《太极图说》主要论天道,而《通书》则主要论人道;《太极图说》以“太极”为核心,《通书》则以“诚”为核心,所谓“作《太极图》究万物之终始,作《通书》明孔、孟之本源,有功于学者甚大。”(《四库全书总目》)两者构成了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以及源于“诚”的伦理道德观,从而奠定了其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
版本
南宋以后,为两书作注之著述大量出现,各家皆从不同的学术角度为之阐释,有从道家观点注释者,如李道纯之注;而从儒家观点注释者,以朱熹之说解影响最巨。朱熹认为周敦颐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指,皆发此图之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然先生(周敦颐)既手以授二程,本因附书后,传者见其如此,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厘正,使先生立象尽意之微旨暗而不明,而骤读《通书》者亦复不知有所总摄”(《周元公集》卷一朱熹《太极图通书总序》),遂为之订正并作说解。朱熹于干道五年(一一六九)整理此书时,有舂陵本、零陵本、九江本、长沙本流行,其以长沙本为底本(亦即胡宏传本)进行整理,此即所谓建安本,书名定为《太极通书》。淳熙六年(一一八〇),朱熹以临汀杨方本与建安本对勘,进行第二次整理,刊于南康军学宫,称为南康本(见《朱文公全集》卷七五《周子太极通书后序》)。此本成为周敦颐著作的最初定本,后世流传的《周子全书》《周元公集》《周濂溪先生集》等,皆是在此基础上衍变而来的。
朱熹之解完成于干道九年(一一七三)四月,尽管其认为所作订正及说解是遵从周敦颐本旨,但事实上,朱熹是从理学立场对之进行诠释,并进行很大发挥,“熹窃以为此图立象尽意,剖析幽微,周子盖不得已而作也。观其手授之意,盖以为惟程子为能当之,至程子而不言,则疑其未有能受之者尔。夫既未能默识于言意之表,则驰心空妙,入耳出口,其弊必有不胜言者”(《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综观朱熹说解,其将《太极图说》《通书》纳入了理学之思想体系,并宗奉二程,以“理”“气”释太极,辟佛道而归儒,从而构成了天道性命贯通为一的宋代理学体系。
今《儒藏精华》整理者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周子全书》本,《太极图说》为《周子全书》卷一,首《太极图》,次《太极图说》,次《通书》,后有《遗文》《遗事》《事状》。
《太极图说》原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书影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