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不亦乐乎”——我国古代迎宾礼仪 中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孟继新 郭云鹏 谢轩 2019-06-27 15:22

  二、迎客

  《礼记·曲礼》载:“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这是官方的指导性迎客方式,也是迎客行为的基本守则。

  但我国古代私家迎客,并非这唯一固定的套路,因人而异,由情所需,礼数到了即可。除上述一般性拱手揖礼、礼让外,让人难以忘怀的迎客动作还有:拂席礼让、却行为道、拥彗迎门、虚左以待、躧履相迎、避席而请等。它们反映的是历史上人们的迎客动作,成为典故并为后人所熟知,以此形成了迎客时的专属名词。这也可称为“自选项”迎客礼仪,画面感极强。

  “拂席”,即客人到来为其擦拭座位,以示尊重。

  “却行”,迎客时倒退而行,以示敬重。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燕国太子丹有难事,欲请一位足智多谋的田光前来议事解难。当听到田光到来的信息后,“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此时没有了等级之分,迎客礼让的急迫心态豁然纸上。 

  “拥彗”,在古代扫帚曰“彗”。 

  我们的祖先为了表示对贵宾的敬意,往往会双手拿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

  《汉书·高帝纪》记载,高祖刘邦去见他的父亲刘太公,“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

  秦汉之前,是贵族统治时代,传位采取世袭制,通常是父传子,不存在长幼尊卑相悖状况。可是,历史总会有新难题产生,刘邦打败项羽,实现平民当皇帝的突破,当时,他父亲刘太公还在世。

  儿子当皇帝,老子见儿子又当如何呢?

  作为儿子,刘邦要敬老;作为皇帝,他要建立独一无二的威权。这可怎么办呢?《汉书·高帝纪》特意交待了这件事情:

  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儿子打拼当上皇帝,父亲从人父变成人臣,让至高无上的皇帝每隔五日去问候人臣老爸,于国礼不合。太公家令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刘太公果然明理儿,立即行动起来,在下一个父子见面的日子,怀抱扫帚立于大门口,并说了“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那番话。当然,“太公拥慧”虽然是迎宾之礼,不免有些让人尴尬。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也有“拥彗迎宾”的记载。大名鼎鼎的阴阳家邹衍所到各国皆受到礼遇,他至燕国时 “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拥彗先驱”是说燕昭王拿着扫帚走在邹衍之前,以示敬重,并非为邹衍亲自清扫道路。

  在我国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常常能看到雕刻有一人弓身持慧,面带微笑立于门前迎客的画像,这表明汉时拥慧迎宾十分流行。

  “虚左”,古时迎接宾客多以马牛之车,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魏公子信陵君设宴驾车恭请侯嬴的故事: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於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硃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於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於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魏公子信陵君欲收侯赢为门客,准备好酒席要大宴宾客。他亲自驾驶着马车,空出左边的上位前去迎接侯生。侯生衣着不整地径直坐上座位,没有一点谦让的意思,信陵君不但不在意侯生的无礼,反而更加谦恭地执辔驾车。在路上侯生说:“我有一朋友在街市肉铺中卖肉,愿您驾车绕道而过他处。”信陵者二话没说,驾车直接把侯生拉到街市肉铺中。侯生下车见到他的朋友硃亥,长时间站在那里与硃亥攀谈起来,还边谈边观察信陵君的脸色。此时的信陵君脸上毫无怒色,一直和颜悦色地耐心等待。侯生见状如此平静,才谢客上了车。来到宴席上,被信陵君让到上坐,并向众宾客夸耀一番。酒喝到酣醉之时,侯生说:“今天我为公子所做的也足够了。我不过是个贫贱的下等人,而被公子亲自驾车迎接到众人之中坐,不应有所过,我想要成就公子的名声,所以故意使公子长久停留在街市当中,让人们都以为我是个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宽厚的长者。”

  “躧履”,亦作“蹝履”或“倒屣”, 趿拉着鞋的意思。为急遽起行貌。

  《汉书·隽不疑传》中记载了暴胜之迎接隽不疑的故事: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该故事的大意是说:汉武帝末年,盗贼群起,暴胜之负责剿匪。他听说隽不疑是位贤人,至渤海后便邀其来见。隽不疑盛装而至,门吏要求解下佩剑,他说:“剑是君子的标配,用以护身,不可离身,不然,愿告退。”暴胜之听说后,急忙敞开大门,当看到隽不疑相貌庄严、衣冠伟丽,匆匆起身,连鞋子都没穿好就出来迎接隽不疑。

  “避席”,即离开坐席。古时人们是席地而坐,避席也是会客时的一种礼让。唐宋之前没有座椅。

  《孝经》中就有“曾子避席”的典故: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这里的“避席”,表现出曾子对孔子敬重,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故而被后人不断传诵,避席之礼经久不衰。但避席之礼并非曾子发明,我们在《吕氏春秋·慎大览》中就见有记载:

  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载:“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 

  《汉书·灌夫传》载:“婴过夫,欲与俱。夫谢曰:“夫数以酒失过丞相,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隙。”婴曰:“事已解。”强与俱。酒酣,田分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婴为寿,独故人避席,余半膝席。”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於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三国演义》第四回:“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太子丹屏左右,避席而请曰:‘今日之势,燕、秦不两立,闻先生智勇足备,能奋奇策,救燕须臾之亡乎?’”

  由此可见,避席之礼是我国古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常见礼仪。

 

编辑:郭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