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中国故事不仅中国人读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宋睿 2021-12-25 18:10
12月24日,千年古城济南“别具声色”,“2021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精彩上演。这场以儒家经典和中外语言为桥梁纽带的文化盛宴,吸引了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目光。在网络作品征集阶段,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上千所学校、境外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选手踊跃参与,3240余件作品汇聚成一股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不同声音共读中华经典的磅礴力量。
超越时空,以传统连接现代。当现场诵读声响起,在经典的意境中,穿越千年,“握手”圣贤。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传统文化经典,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流光溢彩,贯古通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质,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我们需亲近传统,走进经典,心怀敬意与温情去学习、去聆听、去感悟。用经典指示人生之路,弘道明德,培根铸魂。
跨越国度,以语言激发共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语言,讲述“同一个”中国故事,又一波“中华文化热”在世界舞台潮涌。全球化的今天,中华经典备受海内外民众欢迎,成为世界聆听中国故事的关键,打开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钥匙。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被誉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仁者爱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成语为世人耳熟能详。经典文本释放着语言文化交流的魅力和活力,跨越藩篱和障碍,激发热情和共鸣,仿佛无声的纽带,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着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沟通和理解之桥。
交流互鉴,以人文厚植根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只有经过交流,才能迸发活力,激发共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工作,谱写了新的宏伟篇章。习近平主席强调,“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似水,润物细无声。经由文化上的互信互敬,才能抵达心灵上的相知相亲。中外人文交流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着眼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需求,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切实发挥“四个高地”作用,积极搭建高水平的文化传播平台、交流互鉴平台,成功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届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活动,推进海外孔子文化中心和海外孔子学堂建设,开展“孔子文化世界行”,提升中国孔子网对外传播能力。策划举办的“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声动经典美读大会”“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等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深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波又一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中国故事不仅中国人阅读,全世界都在品读聆听。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海内外民众筑起沟通理解、释疑增信、凝聚共识的文化桥梁,中国故事会更生动,更形象,更精彩。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