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破圈”——潍坊寒亭区文化“两创”的创新实践
来源:鲁网作者:王玉龙 2022-06-18 11:06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政府对亿万人民的庄重承诺。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人们发现,传统文化正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一度一盒难求;春晚上一曲《只此青绿》,风靡全网;之前,《唐宫夜宴》等节目火遍全网,B站上各类国风和国潮视频弹幕刷屏;线下,各地博物馆争相推出爆款文创产品,乡村“非遗+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文物活起来,文创潮起来,文化热起来,传统文化频频“出圈”的背后,是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
近年来,潍坊市寒亭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特色优势,以文化“两创”为着力点,以融合创新为原动力,探索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与新需求、新理念、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打造“两创”发展新高地,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擦亮“中国年画之乡”“中国风筝文化之乡”等国字号文化金招牌,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破圈发展”。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扛牢“两创”使命担当
寒亭区出台《关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00万元的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对民间艺术创意创新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拨付扶持资金600余万元。设立寒亭区 “画乡文化奖”,两年一届,评选扶持年画、风筝、布玩具等民间艺术作品100余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用“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高标准打造杨家埠民俗文化片区,建设杨家埠文化创意梦想小镇、梦里水乡、民间手工艺街区,片区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国首座综合性年画博物馆——“中国年画博物馆”,杨家埠旅游开发区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画乡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组织民间艺人参加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交流,先后有100多人次赴30多个国家,300余人次参与进博会、世博会、文博会等文化活动。
夯实文化人才支撑,培育“两创”孵化基地
依托杨家埠木版年画资源优势,寒亭区借力高校学科、人才优势,与山东管理学院合作共建齐鲁年画研究院,打造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人才聚集和培养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文创成果转化中心。成立潍坊数字文创经济研究院,打造数字文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3处、传习所18处。培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6名、市级32名、区级146名,齐鲁文化之星11人、潍坊民间艺术大师9人,构建起老中青搭配、链条清晰、体系完备的传承创新网络。山东街景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潍坊天成飞鸢有限公司被授予齐鲁工匠手艺体验基地。潍坊天顺工艺品有限公司创意小组凭借风筝设计、制作获得山东省青年创新突击队称号。潍坊数字文创经济研究院院长马文革荣获山东省青年创新榜样、潍坊市十大杰出(优秀)青年创新创业标兵。
根植大众现代生活,推动“两创”跨界融合
寒亭区将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与数字技术、网游动漫、运动品牌、家居生活嫁接融合,将“两创”推向时代前沿、融入百姓生活。推动风筝艺术大师与高校专家组建“手造”文创设计团队,开发2套8款“鸢语四季”风筝元素核酸检测贴,目前已发出200万张。发布李元芳飞鸢探春游戏皮肤,销量破百万。开设线上直播,“轻风戏纸鸢”风筝互动游戏参与量超8000万次,在线观看人数超650万人次。开发动漫《武动乾坤》《斗破苍穹》《星辰变》“阅文萌宠天团”系列风筝,打造阅文动漫非遗展。与运动品牌匹克联合,设计匹克态极闪现3代“风筝”配色运动鞋。将诗书画印“四合为一”,推出杨家埠精品古版年画诗词篆刻题跋系列作品。将杨家埠木版年画元素融入酒店设计,建设木版年画文化主题酒店。设计“行走的年画”主题服装,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年画、风筝等民俗文化元素与花灯设计相结合,创新研发特色花灯千余款,春节期间举办杨家埠民俗文化灯会,累计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
发挥云上线下优势,构建“两创”宣传矩阵
连续在Twitter、Facebook推送多个风筝年画主题的手造视频,成功圈粉海外粉丝。奥祥风筝开设“潍坊风筝工坊云课堂——走进韩国”,推动风筝文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开发首个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藏品——“镇宅神虎”和“财宝满堂”,在麦塔艺术平台和芒果艺术平台成功发售。举办韩国线上杨家埠历代木版年画精品展,展出5大板块100余幅古版新拓作品。潍坊数字文创经济研究院开展数字绘本出口、技术输出业务,推动优秀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世代匠心 扎鸢绝技——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短视频作品入围《千城一绝》展映活动,入选全国推广片。拍摄讲述杨家埠木版年画故事的电视剧《大掌门》,在CCTV-8电视剧频道播出,摘得山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拍摄融入风筝文化、反映大国工匠精神的电视剧《铸匠》先后在CCTV-8、CCTV-1、CCTV-4播出。举办“中国年画·美好生活”2021年画传承发展大会、“一带一路”非遗文化交流周、 “五·一云游山东”走进杨家埠等线下文化活动,极大提升了寒亭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影响力和新发展的美誉度。
记者手记:
传统文化,“出圈”靠什么?
近期,颇多流行传统文化“出圈”的说法。所谓传统文化“出圈”,是指传统文化以更新的姿态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
传统文化为什么会频频“出圈”?其一在于传统文化千年蕴藏,本身具有无限魅力;其二是文化强国大背景下,群众文化需求的必然体现。
那么,传统文化“出圈”靠什么?
首先,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理解。
河南是文化大省、历史大省,山东同样也是文化大省、历史大省,河南能出圈,山东有何不可?对于文物、非遗背后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涵,只有深入了解,仔细挖掘,精确匹配,时尚包装,才能让她们‘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流行开来。
此外,创新表达方式是重要方面。“唐宫夜宴”把打闹嬉笑的唐宫少女搬上舞台,成功唤醒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活泼诙谐的唐代宫廷乐人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人物灵动,各有特点,愈发贴近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审美情趣上的共鸣。不仅如此,可爱调皮的唐小妹也成为深受大家喜爱的文化IP。”
再次,创新传播方式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好的产品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加持。利用5G+AR技术,融合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黑科技”打造的舞台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是传统文化和当代视听技术的完美结合。另外,新媒体手段、短视频平台传播速度快、力度强,充分运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力量,释放出传播最大增量,也是传统文化节目火起来的重要手段。
同时,还要不断开发文化的衍生品,做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转换。文化遗产首先是通过衍生产品才能“活”下去,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在传播中“出圈”。此外,还可以把文化遗产转化成可以看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可以用的,与时俱进,结合城市文化生活和当今世俗审美,深度嵌入群众日常生活。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永恒的,现在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以及创新。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成为趋势。从‘活’起来到‘潮’起来,单个的产品和节目本身或许只是“星星之火”,但它点燃的,却是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照亮的,是文化产业无限广阔的蓝海。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