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城:赓续文化血脉 扬起文化自信风帆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晓芮 2022-06-13 16:27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有山水之处,皆文脉昌盛,人杰地灵,“齐鲁首邑”历城便是如此。
历城东北,可瞰一山峰,名为“华不注”。此峰青崖翠发,峻拔孤秀,与鹊山遥首相望,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此登临题诗,寄说情怀。黄河,在这里穿鹊华山门向东奔腾入海,这里的山山水水,沉淀了历城千年历史文脉,澎湃着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激情。
华不注山全貌
向内扎根 文化“IP”赋能软实力
历城区不仅有千年古刹神通寺、道教古观华阳宫,更世代传延着闵子骞的孝悌忠信,赞颂着辛弃疾的爱国豪情,流淌着张养浩的高德情操。历城,这片厚重的文化沃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活力。
“要让丰厚的历城文化不断向内扎根,让历城居民切实感受文化自信,真正提升幸福感。”历城区委宣传部部长魏宏新说,历城区将全面打造中华美德讲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家庭、企业、乡村、社区、机关,用中华文化精髓润泽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历城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编部主任李依霖在历城民歌保护工程回忆录中写道:“2020年10月2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标志着‘历城民歌’在半个多世纪后的重生。”这一天,《历城民歌》歌曲专辑首发仪式成功举行。
历城民歌历史悠久、形式丰富,有山间小调、船工号子、情歌式小调、童谣、叙述类歌曲等,但基本处于散佚状态。2020年历城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历城”的构想。“历城民歌”获得了区委区政府认可和重视,将其列入抢救性保护计划。
历城民歌保护工程由文化历城事业部牵头,历城区融媒体中心实施,历时三年,对上世纪60年代搜集保存下来的《历城民歌选》中的42首历城民歌进行分类整理和恢复,出版发行《历城民歌》歌曲专辑,让濒临消失的传统历城民间歌曲重新绽放。
“历城民歌”的抢救性保护和成功发行在国内音乐界产生了热烈反响。中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文工评:“历城区民歌畅快、大气,反映了人民生活、爱情和地域习俗,极具山东民歌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歌贡献很大,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
近年来,历城区不断挖掘文化符号,打造稼轩文化等“IP”,扎实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先后成立稼轩文化交流协会、乡贤文化促进会、中华美德研究中心等社会组织。组织策划出版《历城历史文化丛书》20余种,举办历城文化学术研讨会,推动成立济南市首家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与山东大学共建文化“两创”平台“文史哲阅读馆”。打造了稼轩故里文化讲堂,推出“典藉中的历城”“历城村庄故事”“书悦齐鲁”等一系列文化项目品牌。让地域文化开花结果,让历城区域文化软实力提质见效。
位于历城文博中心二楼的文史哲阅读馆
非遗沃土 让民间文化落地生“花”
历城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美好生活中大放异彩,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梆鼓秧歌、济南木偶戏,黄河澄泥陶印章......近年来历城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民间技艺的挖掘保护,每年都会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十余种。历城区现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8项,其中百年老字号“宏济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城区文化部门最大限度的支持帮助,让非遗在历城落地生花。
“我们已经连续30年组织开展了民间艺术展演。”历城区文化馆馆长田延青介绍说,现在全区开设了3处非遗传习基地,每年都开展1万余次的公益活动,在此影响下,历城区仁轩小学已经有7个非遗项目作为孩子们的常设课程。
历城区非遗项目手捏陶制作技艺传承人赵丰在非遗传习基地为孩子们公益授课
在郭店街道的虞山书院六艺馆非遗传习基地,古琴室、书画室等中国传统艺术授课场所一应俱全。群众们可以通过“历城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与所有公益课程。这里的公益课将手工制陶、面塑、香学、传统射箭、传拓等非遗项目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孩子们在体验传统文化乐趣、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这些文化体验,潜移默化的培育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初心传承 “活化”传统技艺
“一根春阳避瘟香对体积约30立方米的室内空气作用8小时,自然菌消亡率可达到99.68%。”历城区香事非遗传承人、云来香事创始人郑小俏介绍了一款具有驱疫避瘟功效的产品。
这是云来香事团队参考清代宫廷《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的经典医方,研发出的“春阳避瘟香”,因药香气温和浓郁,留香干净清爽,可以有效阻挡病毒的传播,成为了热销产品。
为了更好的与时代接轨,中华传统技艺也在不断创新。历城区非遗项目“济南木偶戏”通过融合机器人技术,全面升级了木偶的传统制作工艺、机关装置和表演技法,同时配套研发了全新的自动化控制舞台演出系统,是全国首创运用机器人木偶形式演出的团队。
“我们的移动剧场与固定剧场的可靠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都已完成,演出几千场次,辐射20多万观众,观众的接受度非常高。希望通过木偶演故事的这种方式,给孩子们传递一种观念,一种理念,为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帮助下一代建立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自信。”济南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李秀苹说。
济南明湖居正在上演李秀苹团队制作的机器人木偶剧
历城区非遗项目砂陶烧造技艺传承人、春泥造物工作室创始人高裕杰及其团队热心公益活动,多年来积极推动砂陶烧造技艺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他们针对社区及残障群体开展砂陶烧造技艺公益课近百场,累计体验人数1500余人,系统培训15名残障学员,让他们在学会技艺的同时也学会了一项增加生活收入的技能,达到了兴趣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双重效果。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济南市历城区根植文化沃土,赓续文化血脉,挖掘文化“IP”“活化”非遗技艺,因势利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发展空间,笃行不怠,为文化“两创”开新局奋力走在前。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