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抓好“三个融入”用“孝和”文化深化乡村文明行动
来源:济宁文明公众号作者: 2022-06-13 15:34
孝为百善之先,和乃融洽之本。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和”元素,将其融入文化生活、典型选树和乡村治理,用“孝和”文化引领文明乡风、培树良好家风、锻造淳朴民风,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与人为善、敦亲睦邻的文明风尚。
融入文化生活,用“孝和”文化引领文明乡风。济宁市将“礼之用、和为贵”“百善孝为先”等理念具象化,建成“幸福食堂”231处,在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孝老敬老爱老养老”教育基地、家风家训教育基地,设置孝老爱老展室、展牌、展板8820余处;各村结合实际打造孝贤文化教育基地、建立“孝和”博物馆、绘制“孝和”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型塑“孝和”理念。将培育“孝和”文化作为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传承弘扬“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精髓,打造“母子传承国学”“圣地诵家风”“孝贤书房”等文化传承品牌,并探索运用“信用+”模式深化移风易俗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群众“崇孝尚和”。为将“孝和”元素融入百姓文化生活,济宁市坚持“以文化人”理念,依托“五讲六进”百姓宣讲、“小板凳宣讲”、乡村儒学讲堂等载体,用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参与的方式进行宣讲,将“孝为先”“和为贵”等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群众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让孝敬老人、和睦邻里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融入典型选树,用“孝和”文化涵育良好家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济宁市积极选树孝和文化践行者中的典型人物,建立完善评选、表彰、宣传“全链条”选树模式,采取自上而下逐级挖掘、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孝贤之星、孝星标兵、最美少年、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孝心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传承诗礼家风、倡导文明生活、培树和善民风。坚持用身边典型感召人,发挥“孝和”文化在家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组织家庭美德故事会、“婆媳演讲会”等巡讲巡演活动7000余场次,传递孝老爱亲正能量。针对青少年群体,以图文、动漫、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载体平台,开展以孝和文化为主题的宣传。立足“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广泛开展“邻里助老”“给公婆晒被子”“给父母洗洗脚”“温暖重阳”等群众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孝老敬老爱老养老”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为老人过生日、爱心义剪、义诊等“为老”志愿服务13570场次,将“孝和”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融入乡村治理,用“孝和”文化锻造淳朴民风。济宁将儒家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着力打造“和为贵”社会治理模式,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先行调解等方式以调促和、定分止争,把群众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推动矛盾纠纷“和为贵”、邻里相处“善为先”。在市县乡村四级建设集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于一体的“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对各类矛盾纠纷能调则调、应调尽调,简单事项简易调、一般事项专业调、复杂问题多元调,调解成功的可当场申请司法确认,最大限度和解在诉前、访前。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济宁创新推出“三和”工作法:学习儒家文化劝和箴言,使其想“和”;讲解儒家经典调解案例,使其愿“和”;调解人员以儒促调,使其真“和”。同时,在调解过程中,做到“六心”:即正容澄心、品茗静心、学儒润心、促膝谈心、说理明心、携手同心。至2021年底,全市共建成“和为贵”调解室4711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其中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的行业性“和为贵”调解室273个,年均调解案件1.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5%以上,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