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龚鹏程:书院有许多精神是现代学校不具备的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 2019-07-11 09:33

 

  

  中国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龚鹏程认为,书院有许多精神都是现代学校不具备的。例如书院强调主敬,要敬业。这敬业本来是《礼记·学记》就讲的,读大学,须学得敬业乐群。但敬业这种精神,在学校传统中是没有的,有的学生荒唐度日,酗酒打架,闹着玩,谈恋爱,乱七八糟。只有在书院里还有敬业这样的精神。

  再就是书院在礼底下表现出一种契约精神。现代的学堂呢?现代学堂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小学,管得非常死,规矩很多,其目的是要把学生控束住。从前是发型、衣服裙子的样式长短都要管;现在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换了些形式。但大学又极为散漫,毫无规矩。university,又称“由你玩四年”,谁管你啊?以致有些大学生养成了恶劣的习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天天睡懒觉。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你寻思着要他们守什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哄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任何仪式。学生迟到早退,在课堂上喝饮料吃汉堡等等都算是客气的;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抱着男女朋友摸摸蹭蹭的很多。在书院史里,哪有这样的事?

  书院又强调自学精神。因为书院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跟学校是两回事。学校教的是一套考试的技术与知识,只有考试才有用,所以只是敲门砖,叫做利禄之学。而书院跟学校的不同是什么呢?是义利之辨!读书不是为了求科举跟功名,是为自己读的,不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是我自己想要做个明白人,懂道理的明白人。

  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正因这样,书院才必须要有藏书。因为是自学,学生更多的是从书本子上查找,而不是靠老师教你什么。现在的教育却只是读教科书、读老师的讲义。传统书院不是,是自学,要自己去找书。目前,我们中小学不重视图书馆。好一点的大学,图书馆好些,北大、浙大、清华的图书馆都很好,但学生有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呢?没有,大多只是去那里读课本、做作业,没有自学的习惯。其实大学哪需要老师讲课?你只要钻进书山去,自然可学到很多东西,并不太需要老师。老师起些指点性的、印证性的作用就够了。这即是传统书院的教学。

  从前的书院不但要藏书,还要刻书、印书,它是个出版系统,是面对社会的。现在大学一般也不重视出版功能。只有少数大学的出版社办得还可以,而很多大学并没有出版社。有出版社的,印的也多是些教科书、考试用书,真正面对社会、改善风俗、启迪知识的著作却不太多。

  因为书院不是功利之学,所以书院又都有反官学的倾向。朱熹、叶适、陈亮他们办书院时,不约而同地都讲为什么要办书院?因为学校太差了。学校为什么差?因为学生来读书都是为了将来的出路,跟现在的大学一样,学生选你这个科系,读中文、历史、哲学,千万个不情愿。因为他觉得学这些没出路。选科系,就是奔着出路来的,不是为了你的学问。学生一上课就问:“这科分数怎么给、怎么考试?”我讲的东西有多么重要、我的见解有多么难得听到等等,他都不在意。若觉得这跟他的分数没什么关系,或分数给得不够漂亮,他就不修了。这就是功利之学。书院就反对这个。

  另外,书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认为“途之人皆可为禹”、“人皆可为尧舜”。传统书院恰好就是面向社会的,因为它具有儒家经世致用的目的。通过我的讲学,能够移风易俗,能改造这个世界,这是书院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书院不是象牙塔,除了钻研学问,它还要影响社会。

  还有,刚才说过书院的师生感情非常深厚,尊师重道就不用说了。关键是什么?它有个原理。老师选学生,学生也选老师。各位都知道,书院跟学校不一样。以明朝清朝为例,学校的学官是官方选派的,学生按籍贯入学。州学、府学、县学皆然,跟现在的学校一样,有学区、有学籍嘛!但书院不是,书院学生都是跨省而来的。学生选择老师、书院,是因为书院各有宗旨、有风格各异的学者,可以选择跟哪个老师学、学什么学问。学生大老远来,穿州过府走几百里到书院去学。这才是从师、才是求学、才是问道。

  同时书院也选学生。像杭州的诂经精舍,为什么好?学生很少,总共才十八人。阮元在广东办学海堂时,略多些,正取生二十名,附取生二十名,总共也才四十人。所有书院的学生都非常少,精挑细选。如陈澧,被选中到书院读书时,已是举人了,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望。书院选了这样一批读书种子来培养,焉能不出人才?

  老师选学生,学生选老师,所以到书院以后,师生关系当然非常紧密。因为人很少,吃住生活都在一起,这么多年下来,天天问学诘难,感情如家人父子。当然不是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能比得上的。现在一个大学几万人,校区又分散在好几处,动辄相隔数十公里甚而数百公里,教室则动辄数十百人上课,以致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认识老师。我就常碰到一些大学毕业生,问他们是什么科系毕业的、他们系有什么老师,许多学生连老师的名字都想不起来。

  当时朱熹就说学校为什么差?就是老师“以学校为传舍”,把学校当旅馆,我住几年就走了;学生则“视老师如路人”,路上看到了也不打招呼,假装不认识。结果,过几年也就真的不认识,连名字也忘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书院的学生不是为了文凭,所以不会这样。

  现在大学里每年还有许多学生跳楼自杀的,年年都要死很多人。其他疯的、变成废人的,不可胜数。师生反目,结为死仇,甚至打官司告来告去的,也不可胜数。我读古代书院史料,从来没见过这等事。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