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生:办好一家书院,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作者: 2019-07-11 09:00
厦门筼筜书院在全国书院界声誉卓著。山长王维生分享了他们创办和建设书院十几年经验的思考总结。他认为,办好一家书院,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第一,书院的定位要清晰,这涉及一系列战略选择。第二,要有合适的机制体制,保证书院的运行。第三,书院的内容,即教什么、怎么教,尤其要适合当下时代。第四,作为一个新书院(而不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书院),在建筑、规划上如何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在王维生看来,今天复兴书院的时代背景是:经过三十年高度发展,社会过于功利,尽管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学了很多东西,但最终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无法安顿自己的灵魂,这是中国人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书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尝试。所以书院的环境塑造,首先要让人能静下心来,构造一种精神家园。筼筜书院的整个环境规划设计,包括地被、植物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追求“天人合一”之感。至于建筑,书院一般都是希望修旧如旧做得古色古香,“但我不这么想,我们生活在21世纪,无论是修书院还是读国学,都无法回到过去。要传承过去,但更要发展、创新。所以筼筜书院的建筑既传承闽南公共建筑的特点,远看像传统书院,又采用了大量现代材料,近看也很现代。”
至于定位,今天的书院有试图替代学校教育的,有以营利为主赚钱为目的的而王维生认为,书院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弥补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这样书院教育和学校教育就不会有矛盾。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有些读经班为何会招致那么多非议?就因为那是在误人子弟。的确,我们今天缺传统文化,要补。但今天的人不是学传统文化就够了,要在现代社会立足,还需要学习很多现代知识技能。”
今天的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王维生的答案是:除了会传承,还要能面向现代、面向未来,既有中国文化情怀,又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格局的人才。他把这种知识体系表述为“之乎者也+ABCD”,这事实上是一百多年前厦门鼓浪屿的培养模式。鼓浪屿这个小小岛,从鸦片战争开始,就培养了众多医学、文学、商业、音乐、体育各方面的人才。王维生认为,那堪称是中国第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鼓浪屿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培养模式是他所欣赏的。
筼筜书院面向的受众群,覆盖4岁到80岁的群体,课程设置分为多个层次。首先,青少年群体是一个重要部分。从4岁到13、14岁,即幼儿园到小学,有蒙学、 四书到老庄,分成若干不同阶梯,自成一个体系。全年运营,但只在周六周日开课,师资由专职老师、兼课老师和志愿者组成。其次,是面向成年人的课程,比如每周六晚开设经典讲习班,从《诗经》、《大学》、《论语》、《孟子》到《孙子兵法》、《易经》等等,就近请厦门大学的老师来讲课,这是面向社会的公益课程,不需要交任何费用,市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系统学习经典。大部头的经典有时会讲一年,短的则一个学期。“能否吸引受众来听课,和书院的精心培育、 粉丝群体的维护大有关系,这是需要时间的过程。关键要让大家觉得有收获,他们自然而然会带更多人来。”另外,筼筜书院还有面向企业管理者、社会管理者的课程,企业家、政府官员也会来上课。
他还强调,经典要学,但不能只有形而上。经典要和当下、和生活相结合。而且经典也不只是文字典籍,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花道、茶道、太极等等都和经典相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他指出,“让经典生活化,让生活经典化。要让来学习的人感到,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活很接近,而不只是摇头晃脑地读经。书院只是死记硬背的地方——这是对传统文化严重的曲解,对国学的弘扬传承、对书院的发展,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
此外,王维生还提到,筼筜书院注重利用厦门的地缘优势,加强和台湾的交流。具体方式,包括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邀请两岸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学者,做传统文化的高端交流。因为“现代书院不能只做读经,那和过去的私塾没有多大区别,我们选择走‘学术与普及相结合’的道路,江湖地位也是要靠学术分量来奠定的。”同时注重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书院还持续举办两岸大学生国学夏令营、两岸硕博生“重走诸子之路”夏令营、两岸青少年经典诵读比赛等等。
在体制上,筼筜书院的模式是: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公益运行。主要利用学田制,即书院周边有一些学田,出租给民间力量运营博物馆、美术馆、茶文化馆,这些场馆在内容上和书院呼应,而租金又能养书院,保证书院能够从事公益事业。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