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论古代书院功能与文化精神

来源:行知部落作者:董永胜 2019-07-10 13:53

 

  中国的书院诞生于唐代,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又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如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又名“书台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如东都洛阳明福门外设“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又改称“集贤殿书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其主要功能还是教育教学。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 “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书院在北宋、南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数量和规模也大大超越了唐代,此时的文化学术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如“天下四大书院”、“南宋四大书院”等。一些名儒大师也开始在讲学活动,传播各自的学术思想,带来了中国学术思想的繁荣昌盛,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更加显现。 

  一、教学授受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是中国古代书院最显著的功能,书院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教育过程,传播理论观点、普及文化知识并且也为上游的学术研究做基础工作。书院在这一教学授受和文化传播过程中秉 持以道德为核心的育人诉求 。书院传播者们普遍把道德教育放在书院教育的首位 ,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模式来培养人才 。 

  历代的书院都有教学授受的文化基础知识传播功能,以士民和生徒为教学对像,历代著名的知识分子都曾在书院中有传授知识的经历,有的还颇具影响力。例如宋朝理学家朱熹创办多家收院:寒泉精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都有其育人的影子。正是这样的先贤士人通过书院培养后学,才使得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传承。 

  二、学术思想的探究与传递功能 

  古代书院多以讲学授道为目的,延至明初,依然如此。直到正德(1506~1521) 嘉靖(1522~1566)之际,书院讲学论辩之风才又兴盛起来。王守仁、湛若水和他们的弟子对明朝书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王守仁讲学,“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湛若水是著名学者陈献章(白沙)的学生,他所到之处必建书院讲学授徒40多年。这时的书院把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往往超出书院讲坛的范围,发展成为规模相当大的地区性的学术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院“讲会”制度明末影响最大特点最为突出的书院是东林书院,东林书院的重要特点就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搜集信息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古代书院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自由探究的风气与开放的精神 、为文化传播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 

  三、善教乐学的人才培养功能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古代书院同现代图书馆一样对人类智力资源有着丰厚的积累,古代书院利用师徒传承等方式完成对智力资源的开发,以此来完成人才培养的职能或目的。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这是书院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古代书院都崇尚自由探究的学术创新精神,形成了各种学派并利用“讲会”等形式培训自己的人才。各学学派打破了学术壁垒 ,破除了门户之见而融各家之 长 ,推崇不同学派各抒己见 、互相砥砺和取长补短 ,为各学派自由讲学 、学术争鸣搭建了平台 ,充分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思想 ,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四、书院和谐清幽的读书环境 

  除了上述一些功能上相近以外,古代书院还有一个与图书馆相同的因素就是环境了。古代的书院不管是从建筑格局还是选址都充分满足了读书环境的要求。“依山林 ,即闲旷以讲学 ”,“择圣地立精舍 ”成为书院的理想选址,由此可见,古人更胜一筹。 

  历代各地书院,无论地处城镇郊外,还是乡野山村,大都选择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的地方营建:石鼓书院,三面环水、四面凭虚、地理位置独特,风光秀丽绝美,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江面帆影涟涟,渔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岳麓书院隐于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清溪茂林之,倚山而瞰湘江,尽览壮美山川;白鹿洞书院建造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掩映密林瀑布之中。 

  无论是书院建筑的装修和色彩还是书院庭院花木的装点营造,无不体现出士大夫因“君子比德”而寄情山水的情怀,处处体现了对学子的教化垂范,体现出儒家礼宜乐和、经世致用、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