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会议在东南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 2023-12-11 16:30

  11月25—26日,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会议在南京召开。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杜维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等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主持开幕式。来自海内外几十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伦理道德发展的新方向、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通过文化对话,共同探索适应新时代的伦理道德发展道路。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聚焦现实问题 服务国家发展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之际,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深深植根于千百年的传统之中。如何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中国伦理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钟文琪表示,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在樊和平教授等专家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具有思想活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东大伦理学要充分发挥东南大学的优势,努力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东南学派,充分发挥东南大学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切实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的能力。

  杜维明表示,东南大学道德研究院和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近年来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的调查工作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为伦理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创新模式,践行了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在他看来,现代性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文明都能发展出带有自身基因的现代性,文明对话是消解文明冲突的最温和的方法。

  赵金松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有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面对当下时代的重要节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破解,智库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建议献策。

  孙春晨谈道,伦理学是具有浓厚现实情怀和卓越实践智慧的学科,伦理学者要将伦理学理论工作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在一起,通过对重大伦理道德问题的敏锐回应和准确解答,推动伦理学事业的新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实践创新主题,本次论坛讨论主题与时代的实践主题相契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上,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作了题为《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的主题发布。基于四轮全国调查数据,樊和平探讨了中国伦理道德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变。他提出,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基因,具有“中华美德—伦理型文化—伦理文明观”的结构,同时区分伦理道德与公民道德及社会风尚。中国伦理道德要树立伦理文明观,“以伦理为本位”——以伦理看待文明,以伦理建构和评判文明,综合“中华”基因、现代文明和现代化的“中华”战略,从而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可能的“中华”贡献。

  聚焦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围绕“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大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伦理道德发展”“伦理道德发展的理论资源与跨文化对话”“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理论话语、理论体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成中英表示,面临现代化与全球化挑战,中国儒家思想需保持以“义”为核心的德性和责任的伦理观,并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框架内维护文化特性。中国伦理传统现代重建,要继承强调德性和责任的传统文化,力避西方功利主义走向极端,从而推动伦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阎云翔立足于对普通家庭生活具体问题的田野观察,探讨了当前中国新家庭主义面临的伦理挑战和伦理困境,并对新家庭主义的未来方向展提出展望,但对其稳定性提出疑虑。耶鲁大学全球正义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Thomas Pogge)讨论了中国在全球政治和道德秩序中的战略选择问题。

  吉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贺来提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探寻人们共同生活之道并构建公共政治秩序成为政治哲学面临的时代性挑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应这一现代政治哲学的重大课题上拥有丰富的资源,其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提出真正的共产主义应是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这对于探索在现代性背景下人们共同生活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认为,要区分作为结构的正义和作为过程的正义。前者主要包括资源和负担的分配与分布、矛盾纠纷冲突解决的程序、世道人心的公正性和善良等,后者主要体现在机会平等或结果平等的虚拟性和静态性、社会的事件性等方面。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正义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中国故事”的道义性,更要在全球舞台上实现全球性正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田海平认为,我们时代的紧迫任务是正确运用理性,以此限制和消除各种偏颇的价值立场和观念,如图谱化、工具化、娱乐化、部落化、标签化等。建立一种文明形态的“和平联盟”,应成为我们时代在价值与文明层面的伦理觉悟。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将因果正义分为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短线与长线、必然与偶然四组,并按照实现方式进一步区分为随缘与助缘正义。他认为,在追求因果正义时,要避免道德恐怖主义和避免私力救济越界,而“以慈悲调剂正义”可能起到的积极效果。

  山西大学特聘教授焦国成提出,张载“为天地立心”这一观念提倡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私利,关注公共利益的道德观,呼吁人们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和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自己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种观念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李翰林在跨文化对话的语境中讨论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处境主义的问题。他认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应从“批判道德”的角度评估其合理性,而不是单纯基于“道德相对主义”,这个观点无法提供充分的道德辩护。道德实践的合理性需要基于有理据的批判道德而非仅仅是存在的做法。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大会设置了5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伦理道德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深入探讨了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省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郭广银认为,此次会议展现出五大学术特色:一是国际视野与本土事业相互交流;二是中西比较和古今对看,以不同的思想范式追寻走向现代化的不同模式;三是宏大主题和精微视野并存;四是理想抱负与现实关怀相融;五是社会前沿与学术热点结合。她号召学者们,要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特征,为中国伦理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