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2024年度东方学、东方语文学与东西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作者: 2025-01-09 15:47

  2025年1月6日至8日,2024年度“东方学、东方语文学与东西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主办,得到了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及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等单位指导支持。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辉教授主持。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程利用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平台直播。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延边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国内百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300余人线下参会,线上直播收看在线人数1.35万人,好评如潮。

  1月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第六教学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教授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并指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语言文学研究的重镇,长期致力于推动东方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他强调,此次研讨会将聚焦区域国别研究、东西文明对话等前沿议题,为学术界提供思想碰撞的契机,为学科建设注入强劲的新动力。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修刚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东方学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期待与会学者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推动东方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陈多友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东方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深入挖掘东方各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还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全球化背景下,东方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消除误解,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东方语文学作为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东西文明对话则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与智慧。此次研讨会将深入探讨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与现实挑战,推动我国东方学研究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大会报告精彩纷呈。专家们围绕东方学、东方语文学与东西文明对话等议题,发表了基调演讲。浙江大学王勇教授回顾了东亚“世界语”(笔谈)的历史,指出,古往今来,人类始终追求跨语言交流的“世界语”,但无论是古代罗马、日本以武力推广本国语言,还是近代语言学家尝试构建人工通用语,均未成功。然而,隋唐时期东亚通过汉字笔谈实现了跨语言、跨民族的交流,堪称世界语的奇迹。在全球化和英语霸权下,回顾东亚笔谈传统及汉字对文明发展的贡献,展望其未来潜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的报告指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提出新需求与新标准。在现实主义与科学精神的指引下,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是必然选择。日本学作为东方学范畴的一部分,其多样性、立体性与跨学科性为专业改革提供了学理依据,可以助力我国日语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向远教授发言题目为“区域国别学、语文学的融合与旧词新唱的“东方语文学”,其观点是,“语文学”和“东方语文学”作为旧概念,在当代学科细化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强调基于语言文本的实证性综合研究,区别于思想理论导向的“意识形态东方学”,助于东方学概念的精准界定;二是突破“语言+文学”模式,扩展人文学科视域并更新研究方法;三是作为区域国别学与语文学融合的结晶,不同于欧美“回归语文学”的反思路径,而展现深度融合的新方向。这为相关学科返本开新、返旧复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探讨了东方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东方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认为,语文学起源于近代西方,但其方法在东西方古已有之。东方语文学以东方语言和文献为对象,分为西方研究、东方研究及本土研究三大板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多友教授通过分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海洋叙事,探讨了日本民族大陆起源假说的合理性,揭示了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海洋性即大陆性基因的特质,为了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和集体无意识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借镜。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的王众一先生从历史和后殖民主义角度探讨中日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分析其对强势文化的挑战意义及中日语言差异带来的复杂性,旨在促进两国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彦辉教授介绍了日本明治时期安井息轩的《左传辑释》成书过程及其阐释特征,强调其在春秋左传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东方语文学、跨文化交流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等核心议题,从理论构建、方法创新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此外,南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分析了希伯来神话的特质、文本、观念与意义,指出其叙事是伴随着希伯来一神信仰观念成熟而被修订和编纂过的文本系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东疆学刊》杂志社主编李宝龙教授介绍了朝鲜朝学者郭钟锡对《诗经》“思无邪”话题的核心论点,认为其观点超出文学理论,涉及性理学说,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延伸和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爱文教授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与日语学科建设的联系,指出区域国别学为日语专业及学科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动力,未来应提升办学层次、制定统一教学大纲、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方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晓辉教授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的天体意象,分析了其在不同时期和文学传统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研究揭示了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独特的自然观、宇宙意识以及其文学中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与动态演变特征。复旦大学王升远教授对战败日记的“读法”进行阐述,为探寻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见解。大连外国语大学柴红梅教授探讨日本的丝路情结与海上丝路研究,指出丝绸之路文化成果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海上丝路研究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尝试,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位相和嬗变。北京大学李奇楠教授对日语“を”格构句与汉语进行日汉对比分析,探究了两种语言的认知语法特征。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以西田几多郎的阳明思想接受为契机,探讨了“日本哲学”与“东洋深层”的解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曾琼教授分析了“东方”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复杂演变,指出其与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密切关系,反映了欧美与中国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冬青教授从比较文学对汉学的批评和重构出发,分析了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谱系,提出以中国为视角和方法拓宽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强调其关乎全球现代性的互构与合撰,以及重塑世界想象的知识生产。

  除主题发言外,30名与会嘉宾分组进行了“东方学学科建设论坛”“东方学研究方法论论坛”“区域国别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以及“东方学博士论坛”四个圆桌论坛。在这些圆桌论坛上,嘉宾们围绕各自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碰撞,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融,也为东方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路与建议。大会还围绕“东方语文学与丝路文化研究”“区域国别东方学”等议题举办了多场分科会。17个分科会上,专家学者深入剖析区域东方学、比较文学、文史哲研究及译文学等前沿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

  在闭幕式上,王向远教授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参会人数众多、议题涵盖面广、学术讨论深入,充分体现了东方学及区域国别研究的广阔前景与学科价值。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学术难题,并为后续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随后,杨晓辉教授在闭幕式中提到,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东方学研究未来发展的里程碑。她表示,未来东方学研究院将与各兄弟院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期待明年大会再创佳绩。最后,东方学研究院院长陈多友教授致辞。他提到,会议凸显了东方学研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价值,契合了国家关于文化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论述。作为东方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我们深知肩负重任,将借助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专业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学研究格局,为共建东方学研究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次会议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不仅为东方学研究这一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契机。

  此次盛会还得到了部分单位的支持与协助,包括敦煌研究院佛学研究中心、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东亚文化研究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东疆学刊》杂志社、《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外语学刊》杂志社、《汉学研究》杂志社、《东北亚外语研究》杂志社、《东亚文化研究》杂志社、广东省翻译协会暨联普翻译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言文化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非洲研究院等。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