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跨越千年的儒家思想史,这7本书帮你串起来

来源:中华书局1912作者: 2023-03-07 10:14

  儒者,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所追求、向往的一个身份。拥有这个身份,即使是与山溪林鹿作伴的隐士,也会在社会评价的层面上永获尊敬。自然,儒这一身份的诞生,离不开各朝各代的大师们对其的塑造。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七本书,来把握儒学思想发展的主脉络。

  一、根脉:《论语》提出了“仁”的概念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典籍,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孔子,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位伟人,他与他的弟子缔造的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学说中最绚烂的思想流派。后世无数的儒者,均以孔子为老师,以孔子的教诲为做人处事的标准。《论语》这部典籍,是孔子学说的精华,更是整个儒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儒学中非常重要的“仁”的概念,就依赖孔子的推阐。在当代,“仁”是一种被人人传诵的道德品质,而这种局面的出现,就与孔子、与《论语》息息相关。可以说,不读《论语》,就无法了解儒家的根脉。

《论语译注》

  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本书是近五十年来深受读者欢迎的《论语》版本之一。

  二、气脉:《孟子》提出了“义”的概念

  《孟子》是记载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典籍。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对于儒家发展影响甚大的一位儒学大师。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彶的门人,在认真研读了孔门典籍之后,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提出了儒学中非常重要的“义”的概念。

  孟子生活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蜂起,道家的杨朱学说、墨家的墨子学说,均受当时人的瞩目。孟子以宣扬儒家学说为己任,与杨、墨两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力地促进了儒家学说在当时的接受程度。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儒者。因此到了宋代,《孟子》被尊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

  从宋代开始,《孟子》同《论语》一样,更被官方用作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因此,从宋以后的读书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受到《孟子》的影响,这些潜藏的“经络”,仍旧在今天的社会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可以说,不读《孟子》,就无法了解儒家的气脉。

《孟子译注》

  《孟子译注》同样是杨伯峻先生的力作。该书注释准确,翻译平实,是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孟子》读本之一。

  三、魂脉:《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观点,并主张“礼治

  《荀子》是记载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学说、思想的典籍。

  荀子,名卿,赵人,生于战国末期,曾多次去往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并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出任楚国的兰台令,最终死于楚国。荀子这段极其丰富的生平,为他在整理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了当时流行于齐楚大地上各家学说创造了条件。

稷下学宫

  一方面,面对孔子死后,儒分多派的局面,荀子提出要继承孔子学说的精华,而不能为剑走偏锋的各派所蒙蔽;另一方面,面对战国末期,百家纷争的局面,荀子在系统批判墨翟、慎到等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礼治”主张。这一主张可以说深刻影响了千百年来封建王朝的施政纲领。

  另外,荀子是人性本恶说的代表,人性本恶这一观点尽管深受后代儒者特别是自宋以后的儒者的批评,但在当代,这一观点颇受认可。这是古今转变的一大关节。

  荀子是韩非、李斯的老师,同时他也是汉代一批经学家的老师,据记载,《诗经》《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重要典籍(同时也是经学典籍),都曾经荀子传授,方得流传。如果要推举一位看着对后世儒者没有影响,实则影响极其深刻的人,荀子一定是首选。因此,不读《荀子》,就无法了解儒家的魂脉。

《荀子新注》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本书是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为先秦经典《荀子》所作的注本,该书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荀子》现存三十二篇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注释,解释词义、疏通文句,深入分析荀子思想,并对部分旧注加以评论。每篇前又有《说明》,对本篇的基本内容作以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四、关脉:《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应”,极大发展了儒学

  《春秋繁露》是汉代儒者董仲舒的著作,是反映汉代时期儒学思想的重要典籍。董仲舒,西汉时人,与之最相关的事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在后世人眼中,董仲舒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使儒学成为了官方学术,是正统的代表。然而,董仲舒对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此。

  一方面,他精研《春秋》,将《春秋》所传递的大义作为判决案件的基准,对中国的法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与荀子的“礼治”主张遥相呼应。另一方面,他吸收了先秦盛行于民间的阴阳五行思想,将其化入儒学之中,形成“天人感应”之说,成为儒学中神秘主义的重要来源。

  这两方面,对于后世封建王朝在法律制定以及政令制定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这两方面,也均在其传世著作《春秋繁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董仲舒是发展儒学的重要人物,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可以说,不读《春秋繁露》,就无法了解儒学的关脉。

《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国学文库)

  本书是清代学者苏舆撰写的一部解释《春秋繁露》的著作,百年来被认为是《春秋繁露》最佳的注本。

  五、意脉:《中说》上承先秦两汉,下启隋唐两宋,堪称儒学之意脉

  《中说》是记载隋代大儒王通言行的语录体典籍,是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的一个总结,也是唐代儒学思想的重要渊源。

  王通,字仲淹。生平活动于今关中地区,教授门人众多。他生平以儒家学说为志业,既鄙弃南北朝时期儒学研究中专事注释典籍的研究方法,又痛惜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社会教化作用得不到体现,因而模仿孔子撰述六经的行为,再造“六经”,惜这六经均未传世。也因此,王通生前有“王孔子”的美誉,死后弟子尊其为“文中子”,意思是自孔子以来的斯文传统,王通为中流砥柱。

  王通对于儒学的思考,概括来说,一是发挥孔子的仁政思想,二是围绕“天人感应”之说阐述其“备天人”的思想,三是提倡儒释道的融合。这三点均为唐以后儒者特别是宋代儒者所注意,朱熹对其有非常高的评价。可以说,不读《中说》,就无法了解儒学的意脉。

《中说校注》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本书是王通研究专家张沛先生对《中说》整理之作,在书中,张沛先生不仅诠解了字词,而且对于各条进行了相关考证,指出本书和《论语》的血肉联系,是当下《中说》一书最好的读本。

  六、理脉:《近思录》反映了宋代儒学中“理学”的特点

  《近思录》一书是由吕祖谦、朱熹二人辑录的语录体典籍,书中收录了宋代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儒者的思想精华,是快速了解把握宋代儒学的必备参考书。

  宋代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的儒者,在继承和批判前代儒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儒学中最为重要的理学和心学。而独以理学最影响后来。

  《近思录》一书可以说是一部“理学总纲”,书中系统揭示了理学的基本观念,展现了理学的内在结构,而且就儒家修身历程、幼儿家庭教育等问题作了充分阐述,可以说是儒学“知行合一”之教的指导书。本书自问世以来,八百年间盛行不衰。可以说,不读《近思录》,就不了解儒学的理脉。

《近思录译注》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本书是《近思录》的读本,由《近思录》研究专家王卓华进行注解、翻译,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近思录》,进而了解宋代理学。

  七、心脉:《传习录》是了解“心学”的一面窗户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既有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又有阳明与时人的书信往还,内容丰富,体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格物等哲学思想。

  王阳明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最后一位大儒”,他在批判性继承朱熹的哲学观点基础上,发展了其“知行合一”的哲学。后人将其与宋代的陆九渊相提并论,称其学术为“陆王心学”。因此,本书是了解“心学”的一扇窗户。

  王阳明对晚明以来的儒者影响甚大,《传习录》正是产生这一影响的重要典籍。可以说,不读《传习录》,就不了解儒学的心脉。

《传习录译注》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本书是《传习录》的读本,由王阳明研究专家王晓昕进行注解、翻译。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王阳明,本书后还附录《朱子晚年定论》一种(附录的同时仍加注解、翻译),并编制《传习录》原文的索引,以便读者查阅。本书注释以阐述阳明哲学思想为旨归,精要得当,译文则通俗易懂,文笔流畅,是《传习录》译注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深受读者好评。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