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道之行”展看儒家文化绵延相继、远播四海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王宜若 滕德永 2024-11-17 09:08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也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日前,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展览分为“溯古寻儒”“化成天下”“万世师表”3个单元,共展出国内外近3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80件(组)展品,旨在展示儒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核心理念及深远影响。
展览主题“大道之行”语出《礼记·礼运》篇,表达了儒家对建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美好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追求,不仅是“大同”社会理想的经典表述,也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理解和使命担当。
儒家文化绵延相继、生命力旺盛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希望以传统礼乐制度重塑社会秩序,并采取“以仁释礼”的方法,建立了一套与人之本性联系紧密、涵盖丰富的思想道德体系。儒家文化产生后,即受到时人的重视。秦汉天下一统,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走进展厅,第一件展品是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复制品)。衣镜背面绘制了3组人物,其中最上一栏左为孔子,右为颜回。图像两侧墨书内容为相应的人物传记。这是目前所见考古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孔子形象,可见汉代帝王对孔子及儒学的重视。
孔子衣镜(复制品)背面
展品中一幅相传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所画的《伏生授经图》,则记录了汉文帝与伏生授经的故事。伏生为秦朝博士,这个“博士”跟现代的博士不同,是一种给皇帝做顾问的官职,由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担任。在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伏生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尚书》藏匿在自家墙壁之中。待汉初天下平定后,伏生重归故里,发现藏在墙壁中的《尚书》已经大多散失,仅仅余下二十余篇,于是他在齐鲁间讲授这些幸存的《尚书》遗篇。《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文帝听闻伏生能够治《尚书》之学,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前往山东,从伏生受《尚书》之学。伏生此时已是九十多岁高龄,说话带有方言,便由其女儿羲娥向晁错传言。经晁错记录,《尚书》这二十余篇得以保存下来,这便是著名的今文《尚书》。
东汉时期,儒学持续发展。魏晋时期,尽管影响力有所削弱,但儒学仍为官方统治学说。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官私教育发达,进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历代统治者在儒家经典中寻求治理国家的答案,不断加强儒学修养。自汉唐以来,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御前讲席,是为经筵制度。展品中,明代徐显卿的《宦迹图》中有一幅描绘为万历皇帝经筵的场景:万历皇帝端坐于御座上,徐显卿担任展书官,立于御案之前,左右两侧文官与内侍林立,秩序井然。
同时,古代帝王对皇子们也积极进行儒学教育。明代编纂有蒙学读本《养正图解》,辑录周文王至宋代的传说故事,并附有60幅图解。绘图解说竭力阐述儒家的纲常观念及伦理思想,教育皇子修身养性,以求有益于治国平天下。此书也深受清代统治者喜爱,此次展览展品中有清代重绘的《养正图解》。
清代绘制的《养正图解》
两千余年间,经历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清代朴学繁荣等不同阶段,儒家文化始终绵延相继,并不断应时变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儒家思想为各朝各代认同与接受
历史上,儒家文化和思想对各朝各代都产生了影响。如北魏、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过程中都重用儒士,推行儒学,借鉴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政权的统治,而且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展品中的《清拓重刻北魏孝文帝吊比干碑册》是反映北魏鲜卑族统治者学习、重视儒家文化的实物。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刻立,由魏孝文帝拓跋宏撰文,原碑已毁,后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本次展出的是此碑清朝时期的拓本。魏孝文帝十分推崇汉文化,对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推动了北魏朝代的繁荣和稳定。
《清拓重刻北魏孝文帝吊比干碑册》
辽、金时期,儒家孝文化也被广泛接受。展品“孝子图纹鎏金银壶”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庙苏木耶律羽之墓,壶身錾刻“搤虎救父”“闻雷泣墓”“伯瑜泣杖”“为母埋儿”“劝父尽孝”“拾葚供亲”“老莱儿戏”“卧冰求鱼”等八幅孝经故事图,装饰繁缛,十分精美。耶律羽之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堂弟,深受孝道观念的影响,亲身践行忠孝观念,体现出耶律家族对中华传统孝道的认同与遵从。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而元大都由中原人士刘秉忠等人规划与设计,是元代统治者接受儒家思想的实证。此次展览上有元代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撰写的相关建城介绍:“其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故能匡辅帝业,恢图丕基,乃不易之成规,衍无疆之运祚。”
清代,皇子、贵族等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大学章句》为南宋朱熹所撰,是儒学经典著作。展品中的《大学章句》前附页上有乾隆皇帝的朱笔题跋“此朕从幼日课之书,祁寒暑雨未尝一日离,今万几之暇,偶一批阅,如与宿友晤对,所得不已多乎”。乾隆皇帝的跋文,是清朝宫廷尊习四书的重要物证。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学习儒学,清代还组织翻译儒家经典。展品《和素像轴》中的和素即是翻译家,他与父亲阿什坦都是清代重要的翻译家,将诸多儒家经典翻译成了满文。
历代少数民族统治者重视儒学,由此尊封孔子。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孔,封孔氏宗子为“崇圣侯”,并尊封孔子为“文圣尼父”。金代在上京建孔庙,西夏仁宗尊孔子为“文宣帝”。元朝时,元武宗在宋代的基础上增加“大成”二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将其封号提高到新高度。清代,顺治皇帝尊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在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为各朝各代认同与接受,历代统治者均推行儒学,重用儒士,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内向凝聚,也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
儒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精神滋养,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财富。在东方,它以超越时代、地域、民族的力量,塑造了古代东方的精神世界。在西方,它以其人本主义与理性精神,为启蒙运动注入了重要灵感。
儒家文化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东亚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孔庙至今仍受到保护与重视,成为儒家文化影响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历史见证。
展览中,有来自韩国的“莲鲤图”“文字图屏风”等文物。“莲鲤图”流行于明清时期,“莲”音同“连”,取“连科”之意。“鲤”意指“鲤鱼跃龙门”。“文字图屏风”上则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汉字,并进行了艺术性的变体,将儒家文化相关故事融入其中。这些都是儒家文化为朝鲜半岛所吸纳的实证。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以儒教治国的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建立汤岛圣堂,作为讲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和祭祀孔子的建筑场所,是东京的孔子庙。展览中,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文几、料纸、砚箱、爵、象尊、牺尊,都是汤岛圣堂举行祭孔大典时使用的礼器,由当时各地大名进献。
日本江户时期的汤岛圣堂祭器
越南河内的文庙是其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重要见证,至今仍在越南民众的生活与信仰中扮演重要角色。河内升龙城是越南古代规模最大、最重要的都城,存续将近800年,其建筑规划受到同时期中国都城模式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还越岭渡洋,传至欧洲。1687年,《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是首部欧洲语言译本儒家经典,由来华传教士翻译,对西方了解孔子、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启蒙运动泰斗”的伟大哲学家伏尔泰深入研究儒学,他推崇“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赞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孔子思想对伏尔泰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儒家文化也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了智慧和力量。这些在展览中都有相关展示和介绍。
白釉伏尔泰像与《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介绍
儒家文化诞生于中华大地,绵延相继,影响深远。其蕴含的深邃智慧、崇高理念及道德准则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海外广为传播,至今仍持续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理解、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启迪。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