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齐书》,构筑齐文化经典文献体系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卢昱 2024-09-30 09:31

  历经精心编纂与整理,选取古籍文本382种,成品主体160函、1096册,4000余万字的《齐书》,在9月12日第二十一届齐文化节上发布。

  “这套书是对齐文化经典文献进行全面整理的一套最系统、最丰富、最权威的文献成果。”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齐书》总主编王志民表示。

  王志民说,《齐书》的整理编纂与已经出版的《儒典》,共同构成了齐鲁元典文献的“一体两翼”。

  打捞文化沧海遗珠,

  构筑齐文化经典文献体系

  两千多年前,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创造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其他地域文化无与伦比的贡献。早在20世纪初,国学大师梁启超就说过:在中国早期文明中,有海洋思想者,唯有齐国,在齐国最早产生了国家观、世界观。他认为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家。

  近几十年的研究和考古挖掘一再证明:稷下学宫与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同为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高等大学堂和东、西方文明的学术中心;临淄是中国早期最大的都会城市;齐长城是中国先秦时期最早的、蜿蜒不断且距离最长的长城。

  “常常有人问,齐文化哪里去了?齐文化以新的面貌融入儒家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没有齐文化对孔子、孟子、荀子的重大影响,就不会成就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也就难以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地位。”王志民说,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大地不仅产生了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和以“五经”为主体的浩繁的儒家经典,也培育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产生了大量的齐文化经典文献。

  书籍承载着文字材料,先民历史和智慧蕴藏其中,是认识历史,建设新文化的“源头活水”。“《齐书》是历史上第一次从浩如烟海的历代齐文化文献中经过国内权威专家的充分论证、审慎选目,精选的从先秦至清末两千余年间最具代表性、最富价值的齐文化传世经典文献。”王志民说,这套书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脉络和主体精神、文化特色、地位贡献,构筑起符合新时代思想文化发展要求的齐文化经典文献体系。

  典籍是文化沧海的遗珠。王志民介绍说,齐文化经典文献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其一,原始创发期(西周、春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献主要围绕姜太公、管仲和名相晏婴产生。《汉书·艺文志》曾著录《太公》237篇(今存《六韬》),著录《管子》86篇(今存76篇);著录《晏子》七篇等,这些著作虽多为崇奉他们的后代齐人著述,但大多保留、传承了他们的思想、言行,属于最重要的“齐书”文献之一;《诗经·齐风》《国语·齐语》等重要文献也产生于这个时期;

  其二,著述繁荣期(战国时期)。春秋以前文献的整理结集,稷下学者的著述,众多齐兵学著作的产生,《战国策·齐策》以及《考工记》等齐国科技文献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其三,整理汇校期(西汉时期)。这个时期,五经传授,齐学最盛;在刘向、刘歆父子等文献学家奉命整理、校定后,先秦齐国文献得以大量保存著录传承。这个时期产生的《史记》《汉书》中记载的齐史、齐人篇章,构成齐史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四,诠释传承期(东汉至清末)。历代学者对齐文化经典文献或注释诠解、传承论说,或辑佚补缺、纪实创发,形成了齐经典文献的传授系统和浩繁的传世文本,记载了历代先人对经典时代齐文化的历史贡献、影响和文化内涵的认知以及对齐文化经典文献的发展、补充。

  三大创新,全面反映

  齐文化的权威性文献集大成之作

  王志民说,《齐书》在齐文化文献整理上,至少有三大创新性、突破性贡献。

  其一,是历史上第一次齐文化文献的全面收集和整理。明晰了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齐文化文献产生的核心时代,廓清了齐文化的文献家底和传承基础,明确了齐文化挖掘、研究、传承的学术方向。

  其二,首次将齐文化经典文献进行学科层级分类。一是全书参照古籍文献分类标准,又立足当代学科分类,分为齐学编、齐史编、齐兵书编、齐科技编四大编。既突显了齐文化的贡献与特色,又立足于当代人对古籍文献的认识和利用。二是在每一编的选录上,依据其在齐文化中的文献价值和存在方式分为四个层级:(1)标识性主干文献:突出了《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考工记》等历代重要版本的选录;(2)代表性原创文献:如《孟子》《荀子》及稷下诸子、齐派经学等齐学文献;《国语·齐语》《战国策·齐策》及记载齐史、齐人的齐史文献;《六韬》《司马法》等齐兵学文献;《黄帝内经》《齐民要术》《历学会通》等齐科技文献。(3)历代阐释类文献:突出主干文献;重视代表性文献;补逸传承类文献,做到应收尽收,充分体现全面性、权威性。(4)出土文献。将近现代以来考古挖掘出土的齐文献以及经专家论定与齐文化相关的简帛文献以原文与释文并印方式刊出。

  其三,《齐书》历史上首次为名医立传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而扁鹊、仓公皆为齐人,足见齐派医学地位之高。本次编纂齐文献,突破以往古籍分类经、史、子、集的旧体例,增设“齐科技编”;经专家充分论证,首次将“齐派医学”经典文献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尽列其中。既展示齐文化的科技贡献,又复现了齐派医学在中医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王志民说,经过以上全面、系统的梳理、编排,《齐书》在内容上,成为最能够集中、全面地记载齐文化形成、发展全过程、主脉络,且全面反映齐文化历史地位、主体精神、文化特色的权威性文献集大成之作。

  荟萃齐文化学术思想类

  经典文献,汇集众多珍稀版本

  在《齐书》系列中,《齐学编》收录齐文化学术思想类著作,荟萃齐学经典文献,汇集众多珍稀版本,共收书170种,全面呈现了齐学的辉煌成就。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巩曰国介绍,《齐学编》所收文献,可分为四类:

  首先是《管子》及稷下诸子文献。《管子》是齐文化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包容的精神,作为本编排头书第一种收入。孟子长期活动于稷下,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都深受稷下学术影响,《孟子》与《荀子》一并收入。《於陵子》记录齐国隐士陈仲子言行事迹,列于稷下诸子文献之后。

  之后是承稷下遗风汉代齐地诸子文献。西汉齐人承续稷下余风,多有著述,以刘(娄)敬、邹阳、主父偃、东方朔等人为代表,这些人的著述均已亡佚,本编所收文字为其著述的辑本。徐干《中论》是东汉齐人子学著作的代表,也已收入。

  再次是齐地经学文献。战国秦汉间,齐地出现了诸多经学大师,本编所收梁丘《易》、孟喜《易》、伏胜《尚书大传》、欧阳《尚书》、大小夏侯《尚书》以及《齐诗》《公羊传》《齐论语》均为齐地经学代表著作。董仲舒《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具有明显齐学特征,因此也予以收录。经学大师郑玄与著名学者刘熙均为齐人,本编还收录郑玄的经注和《驳五经异义》《六艺论》《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鲁礼禘祫义》《郑志》以及刘熙的《释名》。

  最后是源于齐学的谶纬文献和道教文献。谶纬之学是经学在汉代的异化发展,有着深深的齐学烙印。谶纬文献大多散佚,本编收入明人孙瑴、杨乔岳和清人姚东升、殷元正、赵在翰、黄奭、乔松年等人的相关辑本。本编还收录了早期道教形成的重要标志和理论成果《太平经》,因为该书的形成与齐地的神仙传统与黄老道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齐学编》收集了齐学经典的诸多孤本、稿抄本等珍稀版本。比如,世传《管子》两种宋本即宋绍兴浙刻本(也称杨忱本)和蔡潜道墨宝堂本,在清代均已成为孤本。二者曾为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士礼居收藏,浙刻本后归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墨宝堂本后归聊城杨氏海源阁,民国间被大连图书馆购得,后流向海外,今藏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东方文献中心。本编将这两种宋本《管子》一并收入,让世人一睹其面貌,弥足珍贵。

  古籍命运多坎坷,此次收录还创造了学林佳话。清代学者丁士涵为陈奂高足,于《管子》用力甚勤,著有《管子案》《管子注》《管子韵》等。丁士涵去世后,书稿散佚,其《管子案》手稿上半部为藏书家潘承弼购得,今藏于上海图书馆,而其下半部存于南京图书馆,题作《管子校本》,罕为人知。本编将上海图书馆所藏上半部与南京图书馆所藏下半部一并影印,以成合璧,实为幸事。

  此外,本编还收入了山东省图书馆藏清代山东著名学者周悦让《管子通》稿本,上海图书馆藏何如璋《管子析疑》、张佩纶《管子学》、王仁俊辑《邹子书》《慎子佚文》稿本,以及国家图书馆藏繆荃孙校辑《慎子内篇外篇逸文》、姚东升辑《古微书续》稿本等,值得重视。

  海外学者对齐学经典多有校释著作,很有参考价值,如猪饲彦博《管子补正》,郭沫若称赞“善能揭发疑窦而予以慎重解答”。本编收入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安井衡《管子纂诂》、猪饲彦博《管子补正》《荀子考》《荀子补遗》、久保爱《荀子增注》等,为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

  最大限度为学者提供了

  研究齐国历史的资料

  齐国从初创到汉代的发展历程中,留下大量史料,为研究齐国历史提供基本的文献资料。“《齐史编》的编纂,最大限度为学者提供了研究齐国历史的资料,为撰写地域国别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相关齐国历史问题的探讨也将由此而进一步走向深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说。

  《齐史编》具体书目包括:《晏子春秋》《齐乘》《三齐略记》《齐地记》等齐地史料完整的著述或辑佚书;《诗经·齐风》《左传纪事本末·齐》《春秋分纪》《春秋大事表》《国语·齐语》《战国策·齐策》《史记》齐史资料、《汉书》齐史资料等经史著作当中裁篇别出的齐国史料。

  晏婴是儒家的前驱性人物,他的主要思想有爱民、节俭、薄敛、省刑、上下和合等,深受孔子的赞许,对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他的简朴、远见、睿智、善辩,深得齐文化的精髓。《晏子春秋》为战国时期齐人整理,以记述春秋后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事迹为主,广涉春秋后期齐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史实,是齐史的标识性经典文献。

  从先秦典籍中析出的齐史文本是《齐史编》的重要内容之一。《齐风》是《诗经》的十五国风之一,记载了春秋时代齐国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狩猎尚武、民间风俗等史实,可与《史记》相对照,是研究春秋时期齐国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而《国语·齐语》《战国策·齐策》都分别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齐国历史资料,是司马迁《史记》的主要史料来源。《左传》记载了大量春秋时代齐国史实,但该书为编年史,资料零散,宋代程公说著《春秋分纪》,“独能考核旧文,使本末源流,梨然具见”,本编析出该书之《齐世本》文本,予以收录,以补齐春秋史实之缺。

  《史记》《汉书》中与齐史、齐人、齐学相关的文本,以整篇形式析出,收录本编。比如《史记》中的《齐太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齐悼惠王世家》《管晏列传》《扁鹊仓公列传》,《汉书》中的《董仲舒传》《东方朔传》等都予以收录。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到齐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经学在汉代的传承与进步,儒学在武帝朝的独尊,经济政策的确立,兵学的繁荣,科学的成就等,都得到了充分反映。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史记》用了台湾“仁寿本二十四史”影印北宋景祐监本配南宋重刻北宋监本,《汉书》用了台湾“仁寿本二十四史”影印南宋福唐郡庠重刻北宋淳化监本,都是首次在大陆的影印出版。

  《三齐略记》《齐地记》皆为两晋南北朝时人所撰,为山东地区最早的通志类著作,历久亡佚,散见各类古籍,后世有辑佚文本,亦予收录。《齐乘》为元代于钦所撰,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八门,记载了早期齐地的丰富史料,是现存山东最早的方志文献,后世多有抄本、刻本,本典择优收录。

  重视传世齐兵书的考辨,

  充分吸纳出土齐兵书

  齐国兵学文化发达,素有“齐国兵学甲天下”的美誉。既有一流的兵学家姜太公、司马穰苴、孙子、孙膑等,也有傲视世界的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六韬》《司马法》《孙膑兵法》等。后世受其影响的兵学著作层出不穷,甚至波及域外兵学世界。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阎盛国分析,在《齐书》的《齐兵书编》中,《孙子兵法》为第一层级,以《六韬》《司马法》《孙膑兵法》为第二层级,与齐兵学有一定联系的黄石公《三略》、戚继光兵书为第三层级,集中体现齐兵书经典文献的厚度和历史影响力。从学术探索的视角观察,《齐兵书编》总体上呈现三个新视点:

  一是重视传世齐兵书的认真考辨。在编纂《齐兵书编》的过程中,对此学术问题特别重视。其中,将《三略》与齐人关系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将《三略》纳入了齐兵书的范畴,这使一个长期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最终转化为定论。《齐兵书编》虽以齐国存在时间为主要时间界限,但不完全拘泥于这一时间的限制,为了更好体现齐兵学传承与传播的历史,也将明代著名将帅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三军百胜战法》等囊括到齐兵学典籍的行列。

  二是对出土齐兵书的充分吸纳,出土简牍兵学文献在齐兵书经典文献中表现最为突出。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兵书,其中齐兵书的分量最重。以《孙子兵法》为例,收入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和上孙家寨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外,还收入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的出土意义重大,不仅为《孙子兵法》的真伪以及孙子与孙膑的争议问题画上了句号,而且为我们研究孙膑兵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是留意域外汉籍齐兵书的收罗。受中华汉字文化的影响,东亚、南亚之地曾遗留下诸多的域外汉籍,其中也有深受齐兵学影响者。比如诞生于朝鲜王朝后期的《孙子髓》,荟萃前人注解精华,集《孙子兵法》注解之大成,见解独到,新意迭出,是注解孙子兵学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此外,日本文久三年(1863年)刊刻的《施氏七书讲义》本《孙子兵法》,弥足珍贵。因而,将朝鲜王朝赵羲纯《孙子髓》《施氏七书讲义》本《孙子兵法》等域外汉籍兵书纳入齐兵书的范畴。

  先前,学界对这些域外汉籍未足够重视,《齐兵书编》的编纂第一次将《孙子髓》引入国内,列入齐兵书经典书目。并且,提出学术新概念——“域外汉籍兵书”。概念是理性认识的结晶,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也为未来兵学的探索指明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开辟了一个重要学术研究领域。

  “《齐兵书编》是辉煌灿烂的齐兵学的一次集中展示。所收齐兵书经典文献及相关阐释之作,以学术价值、社会影响力和版本的精粗为标准,契合齐兵学的历史影响力和兵学文化高度。”阎盛国说。

  展示齐文化血肉丰满、

  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本真面貌

  据悉,《齐书》在最初编纂时分为三个部分,即齐学、齐史、齐兵书三编。而这次齐文化典籍的整理,有一个亮点,即把齐科技文献纳入,在展现、宣传、研究齐文化精神的、制度的、军事的、历史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医学、力学、算法等内容一一进行了梳理编排,真正体现出、挖掘出齐文化博大精深、经世致用的特征。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子学刊》主编耿振东说,《齐书》的编纂,尤其是《齐科技编》的充实,让我们看到了齐文化应有的血肉丰满、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本真面貌。

  《齐科技编》收录与齐国科技相关的文献共计84种,可分为手工业、医学、天文学、算学、农业、畜牧业六个类别,均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手工业方面,有记载官营工艺制作、监管、考核制度的《考工记》;在医学方面,有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还有受齐派医学影响的著作《难经》《脉经》《玉龙经》;在天文学方面,有反映天文历法成就的《甘石星经》;在数学方面,有记载古代算法的《孙子算经》《九章算术》;在农业及畜牧业方面,有记载食品加工与贮藏、植物栽培与利用和家畜养殖知识的《齐民要术》《相牛经》。

  这些文献的作者,有的是齐国人,有的虽不生活在齐地,但其思想明显受到齐地文化的影响,因而其著作与齐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学界对《考工记》的年代及作者有多种说法,但不少学者认为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如宋代的林希逸、清代的江永都认为它出自齐人之手。书中记载了有关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制作工艺,反映出很高的工艺制作及监管水平,在中国科技史、文化史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齐国甘公、魏国石申是天文星占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天文星占思想,在西汉前中期一直流传。到了隋代,出现了以“甘氏”“石氏”命名的天文学著作,如《甘氏天文占》《石氏星簿经赞》等,唐代的学者把它们合称为《甘石星经》。它们是齐人天文学成就的代表性文献。

  《齐科技编》的内容特色很鲜明,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代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本色生活,是齐地民众所思、所为的原始再现。《齐科技编》收录的文献,扎根于底层民众的日用常行,是齐地人民智慧与创造的结晶。

  “充分认识、认真扎实地研究、挖掘、展现、传承齐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王志民说,《齐书》作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是在省委宣传部的统筹领导下,以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为学术主创单位,协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与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书社共同组成主体编纂力量圆满完成的。“齐文化研究,道路越走越宽,未来的成果会很丰硕,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也会取得更多满意的成绩。”王志民说。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