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孔子文化节的变与不变
来源:大众网作者:吕光社 张艳 2024-09-27 11:25
历史的长河源源流淌,岁月的弦歌从未间断。
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思想历久弥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四海。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即将在济宁曲阜开幕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已然成为传承和弘扬孔子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平台。
祭孔大典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84年,为适应日渐兴起的国际旅游热的需要,曲阜以此为契机,在当年的孔子诞辰日举办了一场“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恢复了孔府古乐舞、孔府喜宴、暮鼓晨钟等多种传统仪式,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游览。
首届孔子诞辰故里游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开幕
“当时人山人海,其中有许多国外友人,可见人们对于了解中华文化是多么的热切。这个活动的吸引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后带来的影响,更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谓‘一鸣惊人’。”提起首届“孔子诞辰故里游”现场,时任曲阜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步长存记忆犹新。
中外来宾观看仿古祭孔乐舞(1985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孔子诞辰故里游”如同一声春雷,让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生命力再度“爆燃”。此后,国内外参访者络绎不绝,曲阜成为最受追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首次推出仿古祭孔乐舞八侑舞(1986年)
为利用和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发展,国家、省、市对“孔子诞辰故里游”高度重视,不断丰富拓展活动主题和内容。1989年,经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政府批准,曲阜“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更名为“国际孔子文化节”,1994年,改称“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国外友人参观团(1995年)
韩国祭孔团(1995年)
自此,国际孔子文化节规格不断提升,其间举办的“重量级”文化活动逐年增多。2004年,济宁市成立节会活动办公室,专门负责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研究策划和各项工作协调,同年,首次举办公祭孔子大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政府出面的公祭活动,生动再现了“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大场面;2005年,组织海内外30多家孔庙联手,成功举办了“全球联合祭孔”;2006年,举行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2007年,经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国际孔子文化节升格为国家部委和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大型节庆活动……
从小范围、小规模活动开始,国际孔子文化节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发展、提升,内容更加丰富而有内涵,逐步发展为一项融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旅游参访、经科贸合作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文化盛典,在海内外不断掀起“孔子热”“儒学热”,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国际孔子文化节也因此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
曲阜孔庙 杨国庆
济宁市牢记殷殷嘱托,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国际孔子文化节为载体,孕育了一批文化品牌。公祭孔子大典连续举办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连续举办18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连续举办10届,这些儒家文化特色活动品牌,成为世界了解济宁、济宁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借力孔子文化影响力,承办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大会、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在这里成功举办。
——承担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济宁市文化中心、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鲁源小镇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力打造明故城、方特复兴之路等十大新场景,将全市100家A级景区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以文彰旅、文旅融合大格局。
“40年来,孔子文化节使本地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精神面貌、人文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赵相恩说,国际孔子文化节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与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
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
历经岁月的洗礼,国际孔子文化节既有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不变的核心价值,又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着新的魅力。
今年正值孔子诞辰2575周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行山东曲阜主会场、浙江衢州分会场共祭孔子,开启新的办节体制的第一年,节点特殊、意义重大。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暨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等5项重点活动。同时,聚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扩大国际性参与,参与嘉宾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性板块内容丰富。
国际孔子文化节,一直在变;国际孔子文化节,始终未变。从小城活动到国际盛会,从面向嘉宾学者到普通大众,从发展文旅到推进文化“两创”,其规模、内容、形式一直在发展中变化着。而不变的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初衷,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守,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胸怀,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期愿。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