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党建网作者:刘若馨 2024-08-09 08:5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富于创新、意义重大,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将其内涵精神、价值理念、使命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共同谱写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新篇章。

  牢记民族复兴,勇担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就为高等教育和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明确高校的职责任务。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争当文化传承发展的排头兵和主攻手。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的高度上,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特别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互动关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和当代追求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和智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和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和文明意蕴,坚定“强国复兴有我”的信念,勇于担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坚定文化自信,聚力教育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基础,文化自信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动力。大学生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环节,落实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启智明德、冶情养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整合,创设一批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深入挖掘其优秀基因和丰富内涵,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浓浓气息,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打造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基地等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培育一支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做好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学习、传播、践行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部曲”。广大青年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虔诚学习者、广泛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深入学习中华五千年来积淀的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学习相关课程、阅读经典原典等,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参与学术研究,进行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习、传播等,产出研创成果。积极参与知识竞赛、文化研学,观看民俗表演、文化展览,参加相关社团、培训班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室等,学习传承传统技艺,提升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努力践行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传统文化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等美德发扬光大。

  坚持文化“两创”,推动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推陈出新”,侧重于改造、完善、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古为今用”,侧重于补充、拓展、利用。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其生命力,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成为立德树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挖掘转化优秀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要秉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中挖掘宝藏,萃取精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爱国奉献等民族文化精神标识提炼出来,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价值;把敬老孝亲、扶危济困、亲仁善邻、勤俭持家等观念进一步升华,拓展其内涵和意义,使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转化为大学生身边喜闻乐见、具体可感的事物和活动,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

  在“两个结合”中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学生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统一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寻求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的问题解决之道,以指导新的实践。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用诚实守信、工匠精神等理念为创新创业提供道德指导和行为指南。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创新意识的契合点,用传统文化理念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能潜力。

  秉持交流互鉴,弘扬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大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世界多种文化,才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高校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青年大学生要涵养胸怀天下的气度,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主动学习,兼收并蓄。同时要提高文化交流能力,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国外研学等方式,创造机会勇敢“走出去”,加强跨文化学习交流,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声音,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故事。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应当是新时代大学生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持有的正确态度。不忘本来就是知所从来,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吸收外来就是借鉴融合,只有融合,方能进步;面向未来就是不断进取,只有进取,方能行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包容互鉴中呈现出更加灿烂的未来。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