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学堂故事学堂人 |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传统文化之光照亮社区矫正之路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董丽娜 2024-06-26 17:14

 

  编者按

  孔子学堂是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目前已在海内外设立3400余家。多年来,各地孔子学堂积极发挥平台载体作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充分挖掘学堂故事,展现学堂人风采,中国孔子网推出《学堂故事学堂人》专栏,以访谈、通讯等形式报道优秀孔子学堂的创办经验和创新实践,不断推动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全国首家设立在社区矫正领域的孔子学堂——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社区矫正中心孔子学堂挂牌成立。两年来,平邑县社区矫正中心孔子学堂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矫正工作,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人心,重塑价值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中国孔子网采访平邑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大队副大队长朱庆宝,一起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的巨大推动力和影响力。

  结缘传统文化,矫正启新篇

  【中国孔子网】当初是如何将社区矫正与传统文化教育联系到一起的?请您分享一下学堂成立的初衷和背后的故事。

  【朱庆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们精心探索社区矫正教育模式、方法和内容,将社区矫正文化教育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相融合,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丰厚的传统文化内容支撑,矫正思想观念,培养价值认同,践行“改造人”“塑造人”的宗旨,从而达到将社区矫正对象改造为守法公民的目标。

  在以往的教育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是进行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规定等方面的教育,由于法律的条目较多,且矫正对象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多数矫正对象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并不感兴趣,矫正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2022年山东省司法厅派驻我县的省鲁中戒毒所干警张立坤警官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传播者,他到岗后积极参与我县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活动,在其讲课过程中把乏味的法律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平邑“孝善”文化相结合,让矫正教育不再枯燥乏味,矫正效果明显提升。

  受到几场传统文化矫正教育活动的启发,在张立坤警官的建议和局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4月,平邑县社区矫正中心成功获批成立“孔子学堂”,成为全国首家设立在社区矫正领域的“孔子学堂”,开创了依托“孔子学堂”品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水平的先河。

  融合文化基因,矫正增活力

  【中国孔子网】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智慧精髓对于社区矫正有所裨益?学堂是如何将儒家传统的核心理念融入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中的?

  【朱庆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融合、发展,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和灵魂是中华传统美德,相较于法律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矫正对象理解和接受,可以对矫正对象的心灵产生综合体验式的浸润影响,收获春风化雨的精神洗礼效果。

  比如孝善文化,在一般大众的心里,“孝”是一道道德底线,我们在进行矫正教育的时候,就可以与法律相结合,通过孝善来分析矫正对象所犯罪行对其父母、家庭的伤害,以及给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矫正对象就更容易接受。

  学堂成立以后,我们制定了《平邑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孔子学堂”建设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机构设置、主要职责及运行办法,不定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传统文化培训学习,培养工作人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只有自身热爱了,才能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由于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根据矫正对象的文化水平开展分类教育,对文化程度比较高、接收能力比较强的矫正对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矫正对象主要采取线下教育为主,持续推进矫正教育的针对性和靶向性。

  两年来,共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传统文化培训7场次,线上学习传统文化100余学时。共组织矫正对象开展传统文化集中教育161场次。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整个矫正工作的始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社区矫正各项工作的开展。

  【中国孔子网】学堂成立两年多来,为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

  【朱庆宝】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通过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沟通,拉近了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之间的距离。

  以前我们着重强调监管,矫正对象入矫后大多和工作人员处于对立面。矫正对象在公、检、法阶段,多数带有强制性的引导,心里很多疑问和酸楚无处诉说,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导致多数矫正对象入矫后对我们存在抵触心理,给监督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现在,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去和矫正对象谈话、聊天,增加了矫正机构的人文关怀,我们工作人员多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和矫正对象接触,在对他们讲清监管规定的同时,注重情感的感化和情绪的引导,让矫正对象意识到,我们是在帮助他们矫正,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阴霾,这种人文关怀是在他们灰暗人生阶段的一束明亮的光,也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

  学堂成立两年多来,从以前的重监管,到现在的重帮扶,工作人员的矫正思维也在发生改变,实现了矫正模式由“管”到“育”的转变。对于社区矫正执行机关来说,顺利地将矫正对象转化为守法公民,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更是社区矫正机构社会价值的所在。

  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工作人员的矫正思维影响了矫正对象,矫正对象通过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后,也影响了其他矫正对象和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汲取人文底蕴,矫正塑新生

  【中国孔子网】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矫正对象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有了哪些明显改变?

  【朱庆宝】学堂成立两年多以来,有的矫正对象参加了多次传统文化教育,很多矫正对象也给我反馈过,他们现在特别喜欢和工作人员交流,有些话不敢给家人说,不敢给朋友说,但是愿意和我们说。

  2023年11月,我们邀请“感动中国十大孝子”王凯老师到学堂给矫正对象授课,王凯老师践行孝道文化的经历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在活动期间,我看到很多矫正对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当天活动结束后,有一名50多岁的矫正对象走向讲台握着王凯老师的手说:“王凯老师,今天听了你的课我才知道,天下的母亲和母亲不一样,儿子和儿子也不一样,我现在50多岁了,到现在还不让我的母亲省心,心里有愧啊”。

  看到这名矫正对象的反应,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矫心、育人的决心。这名矫正对象现在已经解除矫正,重新回归社会,上个月我们到这名矫正对象村里走访,见到他,明显感觉到他现在的精神状态较入矫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变,村委也反映感觉他矫正之后活得更明白了。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有很多。

  矫正对象李某是一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照顾孩子的艰辛和精神上的压力,导致李某被确诊中度抑郁症,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记得一天上午10点多,李某给其中队长打电话诉说其有轻生的念头,中队向我报告后,我通过监管平台查询到李某手机定位的位置,和中队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阻止了悲剧发生。之后,我们心理辅导团队的志愿者们经常到李某家中和她拉家常、做家务、谈谈心,疏导她内心的情绪,并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她进行心理治疗,协调当地民政部门和公益组织为她办理了低保补助和公益救助。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李某的精神状态才有了明显好转。她拉着我们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有了你们一路的陪伴,我才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走出人生的阴霾。”

  很多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于矫正对象来说,他们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温情的关怀,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瑰宝。

  【中国孔子网】在将中华优秀文化与社区矫正工作有机结合过程中,学堂有哪些创新的做法和亮点?取得了什么成效?

  【朱庆宝】2020年,我们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党支部,实现了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统领。我们成功申办“孔子学堂”后,在支部的引领和所有党员的率先推动下,进行了教育帮扶综合性改革。依托“孔子学堂”,打造了以“孔子学堂”为载体,以公益联盟、帮扶基金为两翼,以“正心”“护苗”“赋能”为品牌的“一体两翼三品牌”特色教育帮扶体系。

  结合当前社区矫正教育改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将“孔子学堂”的教育理念与社区矫正教育理念相结合。同时,与全县12家在县民政局注册的公益组织组成公益联盟,引导矫正对象参加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100余场次公益活动,矫正对象参加人次达1000余人次。目前,已有2名矫正对象实现了对贫困儿童“一对一”助学。

  2022年8月,在我们的倡议下,在县慈善总会设立两万元的专项社区矫正帮扶基金,用于困难矫正对象的临时救助和帮扶,截至目前,已实现对4名矫正对象的临时救助。

  帮扶体系建成后,依托学堂,我们打造了“正心”“护苗”“赋能”三个教育品牌,即以党性教育、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正心”;大队联合县检察、县关工委、县妇联在学堂设立“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和“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基地”,打造了精品的“护苗”品牌;2022年,和县人社局联合发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有32人通过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创建了职业“赋能”品牌。

  2022年7月中央政法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长安实践”和法治网以《“孔子学堂+”助力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为题报道了我县成立全国首家社区矫正领域“孔子学堂”的经验做法;2022年6月大队被人社部、司法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2023年1月被共青团临沂市委评为“临沂市青年文明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离不开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在以后我们会依然坚持初心和使命,践行社区矫正教育人、改造人的宗旨,做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播种人”。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