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国际日”圆桌会线上成功举办
来源:Civilization微信公众号作者: 2024-06-11 18:07
与会人员线上合影
6月10日,“文明对话国际日”圆桌会在线上成功举办。圆桌会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学术期刊部、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泰国格乐大学 、北京中国学中心(The Bejing Center)、纽约州立大学、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就世界文明对话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温海明
此次圆桌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方旭东主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温海明做开场引言。温海明教授表示,今天既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又是联合国新设立的“文明对话国际日”,能够邀请到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等多国师友一起探讨关于世界文明对话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端午节定在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正值仲夏,而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而五月初五被称作“端阳节”,午日午时,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所以也叫“天中节”,象征着阳气壮盛,阳气生长到夏至时分,一年白天日照时间最长。之后一阴初生,进入姤卦,有阴阳相遇之象。从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东方中华文明的复兴之龙达到一个壮盛状态,开始进入柔顺对外,与其他文明和谐交流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天时当中,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一起思考、探讨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王论跃(Frederic Wang)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中国思想史教授王论跃(Frederic Wang)表示,此次圆桌会议在共享、互鉴的文明对话中具有重要意义。王教授就文明互鉴过程提出两个应该注意的要点:第一要把“文明”与“文化”相结合展开思考与讨论;第二是在持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有文化兼容的共识,所有的文明都值得我们学习互鉴,应在文明自信的前提下采取文化宽容的态度。
李焯然(Lee Cheuk Yin)
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资深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焯然(Lee Cheuk Yin)根据“文明冲突的提出”“文明是冲突的吗”“文明的冲突与统一”“文明对话才是未来的希望”四个主题展开,指出文化传统要吸收和融合另一种外来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郑文泉(Tee Boon Chuan)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教授、MQA学科审查人、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郑文泉(Tee Boon Chuan)结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就“文明对话是个坏主意?”“‘述而不作’故千年文明不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观”等问题予以思考和探讨。郑教授的发言引发较多讨论,大家围绕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意识,如何维系“述而不作”的传统等问题展开讨论。郑教授强调从事文明对话要去主动沟通转化,化对象化的他者为我们的一部分,发扬孔子“述而不作”的精神,在世界各地都跟周围的文明主动沟通,通过内在化的途径让文明永不断绝,传承发展起来。
齐斌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格乐大学分中心(泰国)执行副主任、泰国格乐大学副校长、教授,山东大学中泰文化传播中心泰方主任齐斌认为,文明对话是人类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认为,人类文明共识感的建立对于文明对话有积极作用,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对于文明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文明对话可以激发不同国家对教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讨论进而展现文化发展的活力,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古嘉文(Simon Koo)
北京中国学中心The Beijing Center(TBC)执行总监古嘉文博士(Simon Koo)结合历史上利玛窦和耶稣会的文明对话经验,展开相关反思,认为文明对话可以拓宽认知圈,通过对话作桥梁,可以培养对其他文明的同理心和开放态度;主张通过建立利玛窦意义上的友谊,实现多元合一(Unity in Plurality),进而实现和平与修和(Peace and Reconciliation)。
黄愿字(Kasino)
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中国印尼友好协会廖内群岛省与廖内省会长黄愿字(Kasino)指出,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即将召开的中印尼文明对话对于建设和谐世界、缓解危机有重要价值。世界文明和谐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论题,中印尼文明对话所展开的相关探讨,为努力打造携手同心、共建文明和谐秩序提供重要对话平台,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今日,应该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协调发展,并从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注重实践与内心修养,同舟共济,转危为安。
杨海斌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广州大学教授杨海斌认为,在文明对话与交流中,语言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在西方历史悠久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建立孔子学院本身即是文明对话的体现。文明对话论的提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对话就没有包容更谈不上发展。日常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合适的文明对话方式,通过平等的文明对话为文化交流提供重要机会,促进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且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减少冲突。
陈丹丹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丹丹以“道德的比较与对话——中西传统中的‘耻’”为主题,分析了中西语境下“耻”的意涵,认为儒家的“耻”从小我逐步渗透到国家、天下,其中蕴含着“超越”的哲理。她重点对《论语》《孟子》《中庸》《荀子》文本当中的“耻”展开独到分析,指出在中国文化中“耻”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同时蕴含政治与道德的多重含义。
方旭东
方旭东教授就与会嘉宾所展开的论述分别予以回应,认为各位嘉宾基于文明冲突从情感、价值观角度所展开的“文明对话”相关探讨体现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他结合巴以冲突事例,提出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应采取“承认”原则,指出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明对话当中对下一代的教育应采取开放态度,进而实现不同文明间更深入的交往和理解。
接下来,与会学者就十位专家的相关讲解展开热烈提问,嘉宾们予以详尽回应。与会学者都意识到,文明对话的前提是不同文明之间尽量相互了解,这样才能相互对话和交流,要采取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文明之间的差异,善于发现不同文明的共同点,既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华文明更好地造福世界。
最后,温海明对此次会议嘉宾的发言进行总结,指出嘉宾们讨论的相关问题对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尤其是深化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他结合发言人的观点,提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充分利用“文明对话国际日”,扎实有效推动国际文明对话和交流工作。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