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孩子玩“芭比” 宋代人玩“磨喝乐”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孙晓明 孙辰龙 2024-06-01 09:09

宋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又到了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最想得到的节日礼物可能就是各式各样的玩具。今天的儿童玩具市场可谓琳琅满目,电动玩具、智能玩具、智力玩具应有尽有,各种玩具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成长发育需要。你可能不会相信,早在千年前的宋代,儿童玩具已经开发得十分惊人。那么,宋代的儿童都玩什么,又是怎么玩的呢?

  宋代儿童能玩会玩

  玩具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遍布北宋东京汴梁市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东京城里,常有“乐人动鼓乐于空闲,就坊巷引小儿、妇女观看,散糖果子之类,谓之‘卖梅子’,又谓之‘把街’”。又有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博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铜铁器、衣箱、瓷器之类”,叫卖的“动使”,就包括各种玩具在内。

  “儿戏物”也就是儿童“玩具”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梦粱录》:杭州人家给孩子“抓周”,会摆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然后“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供孩子“抓周”的物件中就有玩具。

  北宋冬至前夕,东京宣德门广场上例有“教车象”,即皇家车象仪仗队的训练与表演。每到此时,宣德门外的御街非常热闹,“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这个“土木粉捏小象儿”就是玩具。它是什么样子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传为南宋李嵩所绘的《观灯图》,就画了一个供儿童玩耍的小象玩具,可以看出,这小玩意做得栩栩如生现实得很。

  南宋时,杭州的玩具市场空前繁盛。杭州西湖也是一个热闹的玩具市场好去处,“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午如织”,商贩在船上“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武林旧事》罗列出一堆“儿戏之物”:选官图、檐前乐、粘竿、风幡、钓钩、钓竿、香袋儿、面花儿、绢孩儿、符袋儿、弩儿、弩弦、弹弓、箭翎、鹁鸽铃、风筝、象棋、竹猫儿、鱼儿活、虼蚪儿、促织儿、小螃蟹、虫蚁笼、促织盆,等等。

  《繁胜录》也摆出了杭州市井卖的各样玩具:“犀皮动使、合色凉伞、小银枪刀、诸般斗笠、打马象棋、杂彩捘球、宜男扇儿、土宜栗粽、悬丝狮豹、土宜巧粽、杖头傀儡、宜男竹作、锡小筵席、杂彩旗儿、单皮鼓、大小采莲船、番鼓儿、大扁鼓、道扇儿、耍三郎、泥黄胖、花篮儿、一竹竿、竹马儿、小龙船、糖狮儿、檐前乐、打马图、闹竹竿(有极细用七宝犀象揍成者)……”可见玩具五花八门,门类齐全,不输今天。

  宋朝每年还有一个“玩具节”,这天正是七夕乞巧节,这一天各种奇思妙想的小玩具都会上市,《东京梦华录》载:“七月七夕,(东京)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又有以黄蜡铸成的“凫雁、鸳鸯、鶒、龟鱼之类,彩画金缕”,叫“水上浮”;“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叫“谷板”;“以瓜雕刻成花样”,叫“花瓜”;“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叫“种生”。这些新奇玩意儿,“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无处不在的“婴戏图”

  摇着拨浪鼓的货郎走街串巷,相信很多人都能追忆那个幸福年代的瞬间。你会相信吗,宋朝画家笔下的《货郎图》打开了一窥宋代玩具商品之丰富的窗户,其中台北故宫收藏的一幅又叫《市担婴戏图》中,肉眼可辨识的儿童玩具就达34种之多,引人注目的还有画面上几个欢呼雀跃竞相追逐货担的娃娃。

  宋代的“婴戏图”是单独一类绘画题材,也画出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与形象各异的儿童玩具。最著名的“婴戏图”画家,首推宋代苏汉臣,其《秋庭戏婴图》中一对小姐弟正趴在圆墩上玩小游戏,这游戏叫“推枣磨”,玩具是自制的:一枚鲜枣削去半边,露出枣核,用三根小木棍插在枣上,作三足立于桌上,枣核朝上;另用一根细竹篾,两端各插一枚小枣,再将竹篾小心翼翼搁在枣核上,轻轻一推,便会旋转不已。小姐弟身边,还有一个圆墩,上面也堆放着几个小玩具:人马转轮、八宝纹纸格、玳瑁盘、小陀螺、红色佛塔、棋盒。地上还散落了一对小铙钹,活灵活现。

  这些小玩具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图上的小佛塔,宋人又称其为“宝塔儿”,一般为陶土烧制。宋代用陶土炼制的玩具很多,如泥娃娃、泥建筑模型,统称“山亭儿”。宋话本《山亭儿》写了一个叫作合哥的小贩,“挑着两个土袋,搋着二三百钱”,到玩具制造商那里批发了一批山亭儿,“唤做:山亭儿、庵儿、宝塔儿、石桥儿、屏风儿、人物儿”。《市担婴戏图》也能看到货郎的货担上装着几个泥塑玩偶。《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清明时节,开封市民都要携儿带女,带着“黄胖、山亭、戏具、鸭卵、鸡雏”出城踏春,这里面也有山亭儿,“黄胖”则是泥娃娃,“戏具”是面具,“鸭卵”与“鸡雏”应该是泥塑的小鸡小鸭。

  《武林旧事》称“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其中“轮盘儿”即《秋庭戏婴图》中的人马转轮。

  “千千车”即是陀螺,清人杭世骏《橙花馆集》描述过这种陀螺:“形圜如璧,径四寸,以象牙为之。面平,镂以树、石、人物,丹碧粲然。背微隆起,作坐龙蟠屈状,……当背中央凸处,置铁针仅及寸,界以局,手旋之,使针卓立,轮转如飞。复以袖拂,则久久不能停。逾局者有罚。相传为前代宫人角胜之戏,如《武林旧事》所载‘千千’。”《秋庭戏婴图》上的那个玳瑁盘与小陀螺,便是“千千车”。

  至于“打娇惜”,那是另一种搁地上旋转、用鞭子抽打的陀螺。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传为苏汉臣的《婴戏图》,图像下端,那两名孩子玩的就是“打娇惜”。他们上方的地上,还有一辆制作颇为精致的玩具车。

  该图上方床榻上还有三个孩子正凝神看着两个玻璃瓶,瓶中养着几尾小鱼。不要以为宋代没有玻璃瓶,宋人范成大有一首诗写道:“映光鱼隐见。”并自注:“琉璃壶瓶贮水养鱼,以灯映之。”可知宋人已经在用透明的玻璃瓶养鱼,并以灯光装饰,供人观赏。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说,元大都中,有小商贩“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这种玻璃泡养小鱼的玩具,应该是从宋时南方传至元时北方的。

  宋版“芭比娃娃”

  “磨喝乐”是宋代最流行、最受儿童喜爱的玩具。“磨喝乐”是什么玩意呢?其实就是宋朝的“芭比娃娃”,其名字来自梵文,为音译,因此典籍中的名称也不尽统一,本文统称“磨喝乐”。

  “磨喝乐”通常都在乞巧节期间大量上市。北宋金盈之《醉翁谈录》说:“京师是日(乞巧节)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磨喝乐’。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繁胜录》也说:“(七夕,杭州)御街扑卖‘磨喝乐’,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明人田汝成讲述宋时杭州掌故的《西湖游览志》亦记载:“七夕,市中以土木雕塑孩儿,衣以彩服,号为‘磨喝乐’。”

  也就是说,宋代的“磨喝乐”以土木材料制成,身材、手足、面目、毛发灵动栩栩如生,还穿着迷你装。宋朝的寻常市民家、富室乃至皇家之中,都有“磨喝乐”的忠实粉丝,“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宋时有一首谑词,道尽宋人扑买“磨喝乐”的狂热之情:“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磨喝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磨喝乐”既然风靡天下,价钱也就不可能太便宜,“价亦不廉”;贵者,“一对直数千(文)”。

  流量追风,宋朝孩子很喜欢模仿“磨喝乐”的造型:七夕,京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南宋临安也是如此,“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磨喝乐’之状。此东都(汴梁)流传,至今不改”。大人们夸一个孩子可爱迷人,也会说“生得磨喝乐模样”,活脱脱像今天的芭比娃娃。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