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大集 | 尝美食 学手艺 传承中国传统非遗文化
来源:孔子博物馆作者: 2024-01-27 14:08
“孔子博物馆过大年·黄河文化大集”系列活动开始啦!非遗技艺、美食、演艺、年货、游戏、民俗体验等众多特色项目齐聚孔博,带你寻找回忆中的浓浓年味,感受新春里的盛世中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集”上的趣味活动吧!
体验传统文化
留青竹刻
竹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留青竹刻一般先要在竹材上画出草图,然后用特制的刀具进行刻划,制作工艺相当精细,刻画出的图案生动传神。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龙一直是权力、智慧和吉祥的象征。孔子博物馆展出了很多带有龙元素的文物,衍圣公服饰上就有被称为“蟒”的龙类元素。留青竹刻臂搁的创作,便选取了这些龙纹图案,刻画细致,惟妙惟肖。
孔府门神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被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深受中国民间的欢迎。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在孔子博物馆,观众可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体验门神年画的制作,感受浓浓的新年氛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技艺。
葫芦雕刻
葫芦雕刻,就是用镂空或半镂空的形式,在葫芦上雕刻出各种美丽吉祥的图案。在传统的手工艺之上,非遗传承人创新加入了许多现代文艺元素,制成葫芦灯,更具美感,且兼具实用价值,营造出浪漫氛围和文化气息。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福禄”,象征着富贵、长寿、吉祥。雕刻师在小小的葫芦上刻画出技艺美、文化美和中国美,让传统的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
翻花
刘氏翻花是一种彩色纸质玩具,清朝以前人们称之为“翻花”或“翻天印”,后来又称为“七十二变魔术花”、“百变神花”等。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其色彩艳丽造型巧妙,通过翻折能变换多种花型,花里有花,花中交花,花姿优美,栩栩如生,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小朋友的喜爱。
“龙年‘十八变’,拉一拉,开个花,一甩就变,一动就变......”来孔子博物馆,赶个大集,看个“戏法儿”,过个喜乐新年!
品尝非遗美食
孔府花馍
孔府过年,形制完整,规模盛大,“蒸壮”就是孔府庆祝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上,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制作花糕、馒头等丰富的面食,以招福纳吉。孔府花馍,品种丰富,花样精美,有花糕、年糕、馍馍、花卷、糖包子、豆包子等等,且都具有美好寓意。
将日常的主食赋予新的花样与寓意,是对美好生活的投射和期许,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糖画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麦芽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在绘制造型时,手艺人用小汤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糖融化形成金黄的糖浆,勺子移动在案板上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一幅"观之若花,食之有味"的糖画就这样诞生了,外形美观精巧、晶莹剔透,吃起来酥香可口。
糖画作为民间传统工艺,蕴含着历史、美术的传统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艺术,更是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甜蜜生活的向往,对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
黄河大集导引图
前来“赶集”的观众,这份导引图请“马”住!黄河大集位于孔子博物馆基座层出口处,参观展览,闲逛大集,一路畅通,不要错过!
更多精彩,尽在“孔子博物馆过大年·黄河文化大集”,一起来体验吧!
编辑:衣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