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赓续文脉 明体达用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叶小文 2024-01-08 14:08

  核心提要

  ●无论什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要回答一个文化底蕴的问题,即以什么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就是一以贯之地贯彻以人为本。

  ●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深厚情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前途所在。

  ●今天,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要革故鼎新。

  ●赓续文脉,明体达用,用今天话讲,乃实现民族复兴的“软实力”。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要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用古人的话讲,叫“化成天下”,“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会议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我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理论特色。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我认为,可赓续三条文脉。

  文脉之一,“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文脉之二,“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无论什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要回答一个文化底蕴的问题,即以什么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和底蕴,就是一以贯之地贯彻以人为本:从孝慈、孝悌到孝忠的“修齐治平”,从“以人为本”到“以民为本”的践履实践,扩展为亲民“仁民”、德政“仁政”的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纲常伦理秩序和国家社会制度。归结起来,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文脉之三,“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习近平总书记说,“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阳明心学致力于确立、凝聚、强大、坚韧内心之定力,强调“心即理”,讲心之定力;“事上练”,讲心增定力;“致良知”,讲心聚定力。他讲了一辈子心学,千言万语,临终汇集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其实可言甚多,它从哲学上是解决思维主体和存在客体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从实用上是指向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常青之路。

  我认为,理出和赓续的这三条文脉,皆可达大用。

  文脉之一的“达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道路的现代化

  这做得到吗?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对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忧心忡忡,耿耿于怀。气又气不过,打又打不动,于是就大搞“割袍断义”、叫嚣“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鼓吹“去风险”,对中国百般施压竭力遏制。这不能不令世界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担忧。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十年前就明确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中国行动的基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既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持续而协调发展、势不可挡的现代化;又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不仅因其符合实际,实事求是;也因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深厚情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前途所在。

  文脉之二的“达用”:中国推进着人类新文明复兴的潮流

  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活力、动力机制,渐现其先天不足和负面效应。发展颇有冲劲,缺乏平衡功能。人欲不断扩张,节制日渐式微。好比一部越开越快的汽车,油门不断加大,刹车一再失灵。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世界,处在一个极端——以神为本,以君为本,极度贬低人。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又摆向另一个极端,强调人本,人权、人性、人欲,极度抬高人。人“就像一部发疯的钢琴”。“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今天,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要革故鼎新。因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也造就了膨胀的个人。面对第一次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膨胀了的个人,新的文明复兴,将建造和谐的人。它既巩固第一次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积极成果,又要对其过分的运用有所克制。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的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十分厚重的人文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种“见素抱朴”的人文主义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不断生发、生生不息的。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当代中国大力贯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始终不渝。顺应时代、借鉴创新、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的实践中,最广泛最深刻地凸显了新人文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大步迈进、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高扬着人类新人文主义的旗帜,推进着人类新文明复兴的潮流,贡献于人类共圆“现代化梦”的愿景。

  文脉之三的“达用”:建立共产党人坚韧强大的“心学”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铁腕反腐,刀刃向内,而且有立党为公、坚守初心使命的坚不可摧的内心的强大定力,从而保障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我们不妨从中华传统文化“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增强我们民族、共产党人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健体的抗体,增强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建立共产党人坚韧强大的“心学”,保证自己的一亿共产党员始终屹立在道德的高地,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战胜市场经济的考验。

  赓续文脉,明体达用,脉可理三条,皆可达大用。当然,还待深入研究,或许不仅于此,不限于此。

  赓续文脉,明体达用,用今天话讲,乃实现民族复兴的“软实力”。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要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用古人的话讲,叫“化成天下”,“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作者:叶小文(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衣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