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生日快乐!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朱德泉 2024-01-08 09:25
苏轼像,北宋李公麟绘
今天,2024年1月8日,是苏轼987年诞辰的纪念日。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日(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公历1037年1月8日清晨5点至7点间的某一时刻,他在四川眉山纱縠行老街一间租屋中呱呱落地。
(一)
门前万竿竹,院雀杂花丛。
他在慈母“不残鸟雀”的家教中,滋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善良,从南轩浮光中“无一个不是好鸟”,到泛爱天下者“无一个不是好人”。
堂上四库书,检责计春秋。
他在严父“抄史作论”的家学中,养成“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习惯,从“起坐有如挂钩鱼”的怛然悸寤,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宠辱不惊。
少年时,他是“别人家的孩子”——
爱劳动,移根琐细间,“种松满东冈”。
爱学习,田间牛背上,“卧读牛不知”。
爱艺术,弹家藏雷琴,品“徘回不去”之余韵。
爱敦亲,夜雨对床眠,“四海一子由”。
爱天下,诵范滂大传,立“奋厉当世”之志节。
(二)
中年时,他是“朋友圈的好友”——
在文化圈,他的诗词文赋,如万斛泉源破圈穿群,滔滔汩汩间,足供君“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官宦圈,他的官荣仕隐,如波峰浪谷跌宕起伏,水流断岸处,终不改“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在生活圈,他挥毫枯木竹石消心中块垒,却意外开创中国文人画之郁郁山林;他躬耕东坡四野展倍万自爱,却意外开创东坡先生之文化语码;他鱼肉菜笋汇变例例美食,却意外开创东坡宴之吃货模式。
人终身劳作,却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那就:“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三)
至老年,他用一生都在诠释,什么是中国人的积极心理学?
二十二岁时,他顺峡出蜀,在“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的山水间,自警“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自省“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
四十七岁时,他因贬谪不得不自耕以糊家口,垦黄州废园、筑东坡雪堂,高兴地与朋友分享务农收获,自赏:“种蔬接果,聊以忘老。”
去沙湖道看田,他于冒雨独行中自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清泉寺的潇潇暮雨中,他自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两顾赤壁,于惊涛拍岸处,他自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临“江上之清风”,览“山间之明月”,他自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五十九岁时,他转徙被贬一路向南,过大庾岭,浩然无毫发顾虑自白:“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随后,他一边“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一边干“不负吏民”的民生实事,改良秧马、推广水碓,还为广州设计了“自来水”工程,为修建东、西新桥,甚至捐出御赐犀带,以至于当地百姓由衷感恩:“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儋州,他“不否定,不逃避,不自欺,不贩卖焦虑”,而是融入自适,“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不是因为一句“报道先生春睡美”就被政敌从惠州贬至天涯海角吗?那么千万别告诉他们,这里的生蚝很好吃,万一这些“北方君子”闻讯:“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人生逆流,潦倒的流放苦难,就这样硬生生被过成了诗!
从青春路上,“拙于谋身,锐于报国”的“汲汲强奔走”,到暮年途中,“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的追梦赤子心,他用一生都印证陆游《跋东坡帖》中的惺惺相惜:“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难怪苏辙读了“快意雄风海上来”,由衷感佩大哥:“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他是天生的乐观派,如今网聊常用的“呵呵”,在他的文集中至少出现过四十几次。
以笔烧灰饮学者,人生不过一呵呵。
漫道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四)
他的生命是有限的,怆然定格于公历1101年8月24日,农历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北归途中的常州,终年66岁。
他的功业是不朽的,岂止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题画像。在我看来,他最大的功业,就是创造了文学史上横无际涯的“苏海”:200多万字的著述,其中包括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以及1400多篇公文、书画……他的文脉、人格,温度、力量,深深影响着此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价值方略,令他身后的中国人,世代活在苏门创造的叙事中、语境里,并深刻影响着世界。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他的一生,是一部濯古来新的文本书写史。
仅以他对成语的使用与创变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就约有2000条,其中,原创成语178条,一篇百字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衍生8条成语,达30多字,《前赤壁赋》衍生成语19条,达70多字。
在六起五落的全生命周期,“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王小川说,“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他的生前身后,是一部星火燎原的文化传播史。
印刷术的不断革新和商用,使得苏轼借助“内容+载体”的双优成为“现代印刷畅销书的第一人”,也给“乌台诗案”搜集他的黑材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在宋代,苏轼是一个文化现象,宋人对他的为文为人存在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结,爱护心、崇敬心、仿效心、归附心、仙化心、忌恨心交织。朝廷曾三度毁禁苏轼文集,甚至把他刻上《元祐党籍碑》“扬恶”,但人人心中自有“一座丰碑”,越黑、越禁反而越广、越红,以至于“大苏死去忙不彻,三教九流都扯拽”,以至于宋高宗时不得不为其平反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再加追谥“文忠”。
至清代,苏轼已经成为一个传播的现象级“爆款应用”,人们把当朝时尚的生活方式冠之以“东坡十六观”推广。
他的生生不息,是一部开放包容的文明接受史。
“苏东坡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王水照认为,“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
从北宋神宗朝开始,苏轼的作品流传到高丽,其后对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文坛形成深远影响。自南宋起,苏轼著述就传播到日本,墨迹《黄州寒食诗帖》等激发了日本文人举办“寿苏会”的热情,从而让东坡生日腊月十九这一天,成为东亚汉文化圈纪念苏轼的重要时间点。
美国学者唐凯琳说:在西方汉学家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能像他这样得到肯定和重视,因为他身后留下了一个浩瀚渊深的“苏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77年前,林语堂先生用英文撰写的《苏东坡传》,为这位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文人一口气贴了19个标签,使这位“古老东方的现代人”自西方风靡至整个现代世界。
24年前,人类第二个千年到来之际,法国《世界报》选取影响世界千年文明进程的12位历史人物专版推介,苏东坡成为唯一一位入列的中国版“千年英雄”。
他为什么成为全民偶像、世界现象?
我以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对标,找到他文学书写下的那个“自我”。
“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应该怎样面对所遭遇的顺境逆境、悲欢离合、阳光风雨……
人应该怎样用一辈子修炼生命意识、生存智慧、文化人格……
年少不懂苏东坡,读懂已不再少年。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