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交流中互学互鉴,共创更加美好的世界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刘一颖 王臻儒 2023-09-29 19:45

  9月26日至27日,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尼山世界文学论坛、尼山世界文物(博物馆)论坛、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尼山中外大学论坛、尼山世界华侨华人论坛等相继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嘉宾就“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些观点见解独特,给人启发。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龚群——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和合共生”理念的现代体现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下观在当代人类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的体现,是中国传统的“和合共生”理念的现代体现。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人类性,在中国文化背景意义上,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下观在当代的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下”概念是一个至大无外的概念,因而在概念外延意义上完全可经过现代的转换而成为我们所说的全球意义上的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智慧教育生态提供方向指引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之一。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高校亟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智能时代的学习能力;二是鼓励教师拥抱智能技术,发展人机协同的教学能力;三是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文化融合发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四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抱数字文明,共促人工智能向善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可为智慧教育生态提供价值支点与方向指引。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学快速发展,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生态诗歌遍地开花。在生态文学中,成功的作家善于开掘自己的生命经验,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个体生命,在天、地、人多维互动的生态关系中讲述美丽中国的故事。

  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应该具有一种整体性的生态视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缺乏将人与自然进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视野,只满足于对一草一木或某一生态问题的个别展示,就无法发现局部性生态问题与全球生态危机的隐秘关联,生态文学应当以一种全球化视野讲好美丽中国故事。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杨扬——

  文学的互学互鉴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

  审美是文学的一种属性。文学审美除了有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国家以及社会诸多面貌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事实上,文学审美的历史和实践也明确提醒人们,审美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并影响着当今世界文明的进程。

  承认文学审美的独特性、差异性,是建构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作家创作个性的一个出发点。文学的独特性将会让人们意识到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彼此的个性的同时,相互交流和彼此之间的互学互鉴,是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编辑:衣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